▲香港立法會選舉,反對勢力抬頭。(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文/朱雲鵬(臺北醫學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
最近香港舉行立法會的選舉,反對勢力獲得相當的支持,人數比上屆多6席,遠超過足以否決重大法案的1/3(24席)門檻,一般視為雨傘運動以來,香港反對勢力的新展現。
另外一個現象,就是「香港獨立」的議題躍上檯面。香港法律不允許獨立,有些明白以「港獨」為號召的候選人因此而被取消資格,但還是有具此傾向但沒有明講的所謂本土性政黨,推出了候選人,其中實力最雄厚的是「熱血公民」、「普羅政治學苑」和「城邦派」,簡稱為「熱普城」。
這次選舉,「熱普城」的候選人無人當選,但出乎意料的,以獨立身份參選的環保人士朱凱迪初次參選,獲得8萬多票,以新界西區最高票當選。另外,由2014年雨傘運動學生領袖成立的新政治組織「香港眾志」候選人,23歲的羅冠聰,以港島區第二高票當選,成為立法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議員。
在2014年香港發生雨傘運動的時刻,個人曾經參與一個研討會,會中有一位發表人,是從香港來的學者,他的題目就是探討為何發生此運動。他提出了很多不同的假設和層面,其中特別提到經濟面。
他說,香港年輕人的苦悶,最重要的經濟原因是房價和所得分配,讓年輕人對於前途感到悲觀和無望。香港的平均所得不算低,但房價更高;根據澳洲Performance Urban Planning今年年初所公佈的全球房屋所得報告,去年香港房價為中位所得的19倍,居全球之冠。
▲去年香港房價為中位所得的19倍,居全球之冠。(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在2010年時,此倍數才約11倍,在短短的5年間,上升到19倍。年輕人覺得辛苦一輩子,也無法買得起一戶像樣的住宅,產生極大的相對剝奪感。
不幸的是,現任特首曾說房屋政策是「重中之重」,但於2014年年底公佈(1998年以來首份)「長遠房屋策略報告」時,被批評未有任何針對照顧年輕人住屋需要的措施。該報告還披露,香港有逾8.6萬間「劏房」(狹小隔間分租房,很多為違建),較2013年中急增近三成,人均居住面積只有約5.7平方米。
報告中雖說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量增至48萬個單位,每年額外增建約1,000個居屋單位,但報告對於原先曾經揭示過,要加快完成2012-16年預定興建7.5萬「公屋」一事,隻字未提。據報導,公屋輪候冊已經突破26萬大關,關注房屋問題團體批評政府完全無解決劏房及租金昂貴問題,漠視基層住戶訴求。
香港的貧富不均是另一個大問題。依據我國主計處資料,香港以戶為單位的最高所得五分之一家庭,是最低五分之一家庭的20倍,遠超過台灣的6倍,也比美國的16倍高。
香港未來政治何去何從,將是港民重大的挑戰。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政府也好,房地產商也好,都必須正視經濟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年輕人所面臨的的經濟機會問題,他們會對現狀繼續不滿,則香港永無寧日。
●作者朱雲鵬,前行政院政務委員,目前為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講座教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