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小炒用唱的!《城事.南邊》婆媽同台飆戲潮味十足


▲2016年超客家的舞台劇「城事.南邊」夾雜國、台、客三種語言,將時間拉回50年前,講述客家人在台北討生活的故事。(圖/記者周宸亘攝,下同)

記者徐恩樂/台北報導 

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籌辦的「城事.南邊」舞台劇,集結15位素人共同演出,老中青三代以說唱的方式,貫穿50年前定居在台北城南一代客家人打拼的故事。當中融入多首客家經典童謠,演員們拿起鍋具組成亂打秀、獨白演唱,娓娓道來耆老們早年的生活景況。此外,也邀請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的歌手-黃子軒與山平快樂團,擔任音樂設計指導,黃子軒搞笑自嘲:「我是擔任孔鏘的角色。」他巧妙把舞台劇和客家樂曲融為一體,激發素人演員的節奏天分。

城南社區劇場培育計畫之來尞戲劇工作坊,今年度創作編導的「城事.南邊」舞台劇,第二波將於10月8日、9日在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表演廳登場!而城南即是現今台北市古亭、中正、大安一代的區域,是早期客家人聚集的地方。此次參與演出的素人演員大部分來自客家文化基金會的志工媽媽和大學生,族群涵蓋客家人、閩南人與外省人,藉由「城南社區劇場培育計畫」的戲劇課程彼此分享樸實的生命閱歷,拼湊成完整的劇本。


▲女主角阿婆(左)在劇中傳遞許多正向的人生觀,勉勵在異地打拼的遊子,「調整心態過生活,不然走到哪裡都是身處異鄉。」

▲「城事.南邊」加入有趣的打擊樂元素,演出節奏感十足的「客家小炒」,唱出一整套食譜。

故事由一位阿婆訴說過往討生活的回憶開始,演員們拿起鍋碗瓢盆、酸菜桶敲敲打打,演出「客家小炒」一曲,在熱鬧的氣氛影響下,台下觀眾也跟著一起打節拍。黃子軒則笑說,仔細聽你會發現這首歌真的在教客家小炒的料理步驟!

運用在地居民的記憶串起全新的劇本,「城事.南邊」劇中,選用幾首童謠包括油菜花、伯公伯婆,以及黃子軒的創作歌曲等透過5種不同的音樂曲風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淺白的歌詞內容帶領民眾進一步認識客家的常民文化。


▲雖然素人演員非科班出身,但是充滿人味的語言腔調、肢體,把50年代市井小民的特質表現的活靈活現。(圖/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提供)

▲社區的阿婆、大姊,平常習慣唱卡拉ok,突然間要練習看樂譜打節拍,對他們來說非常新鮮、也很好玩。

花了4個多月排練,談到演員私底下發生的趣事,飾演劇中女主角的孫女-謝旻芳表示,自己雖是桃園客家人,但平常習慣講國語,因此排演時常常發生台語融合客語的窘境,怪裡怪氣的腔調總是把大家逗得笑呵呵,她還透露,在排練「客家小炒」亂打秀時,因為很多素人阿姨、阿婆看不懂樂譜,不小心拿反還不自覺的爆笑過程。

這次參與「城事.南邊」展演的素人,將近三分之一是客家人,因著舞台劇從一路彩排到開演,才慢慢把遺忘的母語一點一滴地找回來。母語式微的問題不僅侷限在客語,飾演外省太太的演員-曼玲也有感分享,「當你的語言消失的時候,代表你的文化也跟著消失了」,表示自己的山東話講得不好,但接觸這齣戲之後,開始重視家鄉的文化。


▲劇中的年輕女主角獨唱的客家民謠-油菜花,象徵客家女性堅毅的特性。

▲素人演員自然的肢體表驗,加上音樂歌舞的元素,讓整齣戲與觀眾有互動的效果。

根據客家文化基金會指出,台北地區高達50萬的客家人,但受到都市化影響,年輕一代逐漸不認識自己的母語和文化,「城南社區劇場培育計畫」即在近兩年積極推動社區文化藝術,希望培育客家戲劇人才,與台北客家的日常生活做連結,喚起大眾對客語學習的意識。「城事.南邊」首次以在地故事結合社區素人,共同推廣客家文化,第二階段展演日期分別在10月8日、9日,下午14:30在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演出,即日起開放免費索票,數量有限,採送完為止。 

免費索票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文化中心1樓服務台(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3段2號)或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服務台(新北市三峽區隆恩街239號)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FB►►
http://ppt.cc/Pg1OJ
城南社區劇場FB►►
http://ppt.cc/4slyw
洽詢專線►► 02-2369-1198分機511 林小姐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