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作用」如細胞回收車 開啟戰勝癌症新契機

▲大隅良典靠著細胞自噬作用研究,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圖/東方IC)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日本學者大隅良典研究細胞自噬作用成果傑出,獲得2016年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殊榮。自噬作用(autophagy)是指,當細胞在面臨生存壓力時,可透過清除自身的非必要成分,來供給營養和能量以維持生命,有如細胞內的「回收車」。但若是自噬作用出問題,就可能引發癌症、神經退化等疾病。

瑞典當地時間3日上午11時30分,2016年諾貝爾醫學獎揭曉,由日本學者大隅良典獨得,以表彰他闡明細胞自噬作用的機制。自噬作用是指細胞清理失常胞器、老舊蛋白質以及入侵的微生物的作用。

當細胞接收到養分或氧氣不足的訊息時,細胞內會形成由蛋白質和脂質構成的吞噬泡(phagophore),吞噬泡會將受損胞器和蛋白質包圍,形成自噬體(auto- phagosome)。自噬體有如細胞內的「回收車」,分解老舊胞器或是蛋白質,並將可利用物質回收再利用,這個過程就是「自噬作用」。

科學家早在1960年代就注意到細胞自噬作用,但過去對於自噬作用的所知非常有限,直到1990年代,大隅良典展開一系列傑出實驗,利用烘焙用酵母闡明自噬作用在細胞內的機制,開啟後世研究的新思維。

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瑞華表示,細胞自噬作用從低等酵母菌到人類都有,主要是細胞清除不必要廢物的機制,當一般細胞面臨不好環境或壓力時,就會清除不用的廢物,專心製造養分,以便自我保護,若細胞自噬出問題,就可能產生疾病。

如果細胞內的「自噬作用」發生異常,或是發生基因突變,可能會因此演變成癌症、老化、神經退化疾病、等。陳瑞華指出,若能抑制癌細胞的自噬作用,就能提升治療效果,因此細胞自噬領域也為疾病醫療研究帶來新契機。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東方IC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東方IC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