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一直是台灣與大陸「不能說的秘密」。(圖/達志影像)
文/常凱申
本篇獲得作者「常凱申」授權ETtoday.net刊登。作者為大陸《知呼》網站活躍的時事評論員,經常發布各種關於「台灣方面」的社論,筆名「常凱申」在大陸是具有諷刺的意涵,起因是2008年北京清華大學某教授出了一本論述中俄關係的書,書中把蔣介石(Chiang Kai-shek)翻譯為常凱申,之後淪為學術笑柄。
原文如下:
臺灣未來只有兩種可能:和平統一,或者被大陸拒絕接納
臺灣的未來,目前看起來,似乎有四種可能
1、維持現狀
2、成功獨立
3、武力統一(其中又包括武統成功且順利消化、武統失敗、武統成功但動盪不斷等等)
4、和平統一
但是,這四種其中的三種,現在看來其實已經不會出現了,或者說,出現的概率越來越小了。
我們從邏輯和現實的角度,一個個來分析。
1、維持現狀
這裡說的維持現狀,是指台海兩岸長期處於不戰不和不獨不統,而且沒有一個對未來的清晰說法的膠著狀態。
首先要說的是,這種膠著狀態,其根本原因是由於兩方力量相對平衡的結果。這個平衡從1949年,已經持續到了現在,長達66年。
這個平衡,細細分析起來,又分了四個子階段。
① 1949年-1979年,兩岸都想武力統一對方。但由於海峽阻隔,大陸海軍弱小,這邊打不過去;同時由於國民黨太水,臺灣那邊也打不過來。此時的平衡是臺灣(借助於海峽天險)和大陸相持的階段。
② 1979年-1999年,臺灣方面徹底放棄了武力反攻大陸的念頭,轉為防禦臺灣。但大陸軍事仍然不夠強大,此時打臺灣有一定勝算,但軍事風險很大(1996年台海危機時,中國大陸的軍費甚至不如一個小小的臺灣)。此時軍事上的平衡是大陸轉為攻勢,臺灣轉為守勢之下的平衡。
③ 2000年-2008年,大陸開始對臺灣在軍事上取得明顯優勢,但大陸在美國介入的情況下,攻打臺灣仍然較為困難。此時是大陸壓過臺灣,但是對美國仍然處於守勢的平衡。
④ 2008年-2015年(可能會一直持續到2030年左右),大陸對臺灣的軍事優勢進一步提高,同時武器有了長足發展,在台海範圍內,和美國對峙已經逐漸不落於下風。放眼全球,這個階段也是自1949年以來,中美實力消漲中,中國第一次從戰略防守階段,轉入和美國戰略相持階段的過程,這個戰略相持階段,可能要持續到2030或2035年左右。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從最初的臺灣僅憑海峽天險和自己的軍事力量,就可以防禦自身,慢慢演變成必須依靠美國才能自保,現在正在慢慢演變成,即使美國適度參與,只要不起傾國之兵和大陸翻臉,也越來越無法軍事自保的局面。
換句話說,新中國成立66年來,維持台海兩岸的平衡,正在一步一步被打破。台海現有不戰不和不統不獨的現狀,必然也會隨之改變。
2、成功獨立
這裡說的成功獨立,是指在大陸不願意的情況下,臺灣靠自己或者國際力量,單方面在法律意義上脫離中國。
這種機會,在79年之前不可能,還在幻想重返大陸執政的國民黨自己就能把台獨力量壓下去。
從79年,在蔣經國去世之前,雖然臺灣方面「反攻大陸」的幻想已經破滅,但台獨勢力開始泛起的時間尚短,沒能力把台獨思想真正灌輸到最高統治階層。
這個機會的真正視窗期,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有利條件有三:
①鐵杆台獨分子李登輝已經上臺。
②蘇聯崩盤,在美國的戰略目光面前,已經沒有人再在前面擋子彈,美國無需再拉攏中國共同反蘇,中國反而成了下一個需要剪除的對手。從1993年的銀河號、1996年的台海、1999年的南斯拉夫大使館,到2001年的南海撞機,美國對中國進逼的腳步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③中國軍事力量尚弱小,如果臺灣和美國真的決定從法律上讓臺灣獨立,中國大陸無力阻擋。
轉機出現在2001年,世貿中心雙子塔的轟然倒塌。
美國的力量從亞太再次轉向中東,兩場泥潭式的戰爭,拖住了美國的注意力,也大大消耗了美國的實力,給了中國寶貴的十年戰略機遇期。等到美國從阿富汗和伊拉克狼狽撤出的時候,卻發現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以戰爭手段打斷中國工業化進程的視窗期,已經過去了。
所以,臺灣是不可能成功獨立的。因為臺灣在大陸面前太弱小,而中美兩國的實力對比,讓美國這個精明的商業國家,在評估戰爭得失之後,沒有能力以武力手段支持臺灣獨立。
▲▼蔡英文視察漢光32號演習。(圖/記者楊佳穎攝)
3、武力統一
這個選項被很多人經常提起,但實際中是不會出現的。
大陸這邊實際執行的對台策略是:臺灣如果不主動法理獨立、大陸就不會動用武力。這個策略將會繼續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預計在未來20年內不會有變化。
前面我們已經論述過了,臺灣不敢法理獨立,所以,大陸也不會選擇武力統一。
大陸不會選擇武統的原因,最重要的兩條是,1、成本太高 2、沒有急速統一的迫切性。
先看成本。
武力統一並不像是有些人想像的那樣簡單,軍隊一出,滅了對方就是。沒那麼簡單。
臺灣是中國自己的領土,不是外國領土,武統之後最重要的是收復當地民心,這個很難。
別提什麼像當年日本治台一樣,嚴酷統治六十年。現在是資訊發達、人權意識高漲的21世紀,不是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業。這種輿論壓力根本是無法承受的。
武統之後,臺灣必定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經濟低迷,臺灣人自然會怪在大陸頭上,由此更加離心離德。
收復這樣一個離心離德、需要巨量投資醫治戰爭創傷的臺灣,同時要兌現戰前為了爭取國際輿論而向其他國家許下的各種利益承諾,這個成本太高,並不划算。
另外,由於兩岸軍事和經濟已經失衡,臺灣不可能獨立。時間完全在大陸這邊,為何要這麼急呢?
周所周知,隨著時間推移,兩岸實力砝碼將越來越偏向大陸這邊。臺灣現在如果都獨立不了,未來就肯定獨立不了。
拖下去,臺灣的籌碼將越來越小,統一所花費的成本,以及統一之後的阻力,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小。
有的同志擔心:現在臺灣年輕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就越來越小了,時間慢慢流逝,他們豈不是更不認大陸了嗎?
這個思維其實是只看眼前,不看整體。
臺灣人為什麼抗拒統一,其實就一個原因,大陸窮,沒了。
這裡的窮,不僅僅是經濟上的,還包括科技上的,社會發展階段上的,意識形態上的,等等各方面。
換句話說,你的價值觀和我不和。
為什麼不和?因為你和現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價值觀不和,而我們臺灣人認為那是普世價值,是人類未來的方向。
怎麼扭轉這個觀念?
很簡單,讓我們的價值觀成為普世價值,至少是把現有的「普世價值」拉到和我們的價值觀平等的檔次上來。
要做到什麼程度?
經濟上超過美國、科學技術上超過美國、社會發展上超過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上超過美國。
如果能做到這一切,那現有的「普世價值」還靠什麼來支撐呢?必然會轟然倒塌,就像當年的蘇聯意識形態一樣。
到那個時候,還需要和臺灣談統一嗎?台獨的思想根基都整個被抽空了。
而實現這樣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在未來四十年內,是有不小概率成為現實的。
▼上海街景。(圖/記者李毓康攝)
4、和平統一
以上三種可能性都被排除,和平統一將成為最後的選擇。
其實在上面的論述中已經談到了。當中國真正實現崛起的時候,現有支撐台獨的理論將難以再獲得臺灣人的心。
不戰而屈人之兵,上策也。
到時候,一個很大的可能,是臺灣人希望統一,希望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
就像是波多黎各希望加入美國一樣。
當然,屆時的美國,可能也會反對。但一個已經失去了政治、軍事、科技、經濟優勢的美國,一個已經喪失了「普世價值」解釋權的美國,它越過遙遠太平洋吹過來的風,還有多少人會有興趣聽呢?
另外,在這裡預測一下。臺灣人支持統一的比例,隨著年輕一代的成長,在未來十年內,將會繼續下降。
但在這之後,將開始緩慢反彈,在二十五年後,會快速反彈。
5、被中國拒絕
這個選項沒有出現在最初的四個選項之中,因為現在看起來,這個選項完全不能稱之為選項,太荒謬了,怎麼可能?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選項的可能性會從幾乎為零,逐漸成長,並在未來四十年內,甚至可能會成長為僅次於「和平統一」的第二大可能選項。
要想像這種可能,需要有一點宏觀的歷史感。
大陸和臺灣的精神紐帶,在雙方兩邊,實際上都是在不斷被削弱的。
臺灣方面的紐帶,削弱自不待言,他們中的不少年輕人,經過了20年的綠化教育後,現在已經可以沒有心理障礙的罵「支那豬」了。
但是我們上面論述過了,隨著中國的強大,這種紐帶會以新的方式重建起來。
那麼大陸這邊呢?
至少是從現在看來,大陸普通民眾,是對「祖國統一」有著極高的支持率的。
但是別忘了,現在的大陸主流民意,他們接受「祖國寶島」概念教育的時間,都是在90年代或以前,那個時候沒有互聯網,他們也不知道「寶島人」上究竟是怎麼想的,他們的認識就是「阿里山、日月潭、美麗的寶島臺灣、臺灣人是我們的同胞」。
即使是現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除了少數關注時事論壇、貼吧、微博的人之外(這些人看著很多,但實際上在整個總人口中的比重只是滄海一粟而已),絕大多數中國人,實際上還是這種淳樸的概念。
那麼,四十年後的主流民意,那些10後、20後、30後們,還會這樣想嗎?
他們接收的是什麼樣豐富的資訊?就按照現在臺灣這種作死的程度?
他們還會把臺灣人發自內心認為是「同胞」嗎?
當然了,有的人會說,不認為是同胞並不妨礙要統一,現在不是就有很多人說「留島不留人」嗎?
可是,這就是一句氣話,在現代文明條件下壓根就做不到。
留島,就要留人。
想像一下,四十年後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們,他們可能從小就是生活在「中國第一」的環境中長大的。
他們可能根本就沒有我們這樣對中國曾經的貧弱的親身體驗,沒有銀河號,沒有大使館,沒有南海撞機……。
當然,他們或許可以從教科書上學到這一切。但書上的知識和親身經歷,完全是兩個概念。
想想現在對邱少雲、黃繼光、董存瑞的所謂「質疑」、調侃,對黃世仁的「翻案」,在英雄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人們會人這麼想嗎?
沒有親身經歷,也就沒有刻骨銘心,甚至隨著時代的變遷,可能會變得連理解都很困難。
而那時的臺灣,也許只是人均GDP排名倒數的一個省份而已。
而大陸這邊,可能早就沒了對臺灣的「同胞」想法。
四十年後,我們的後代,會不會這樣「很實際」的考慮問題?
1、為什麼要接納這樣一個又窮又破的地方,而且還要我們每個納稅人掏錢幫他們交養老金蓋各種基礎設施?
2、統一之後,臺灣廉價勞動力會不會搶大陸人的飯碗?尤其是福建?
3、我們的海軍已經可以通行全世界,臺灣對我們來說也沒什麼軍事意義了。
4、臺灣是什麼地方,是不是就是台州啊?抱歉我地理課沒好好學習,新聞上也很少聽到這個地方的事情。
5、讓這種鳥不拉屎的地方加入,他們會不會大規模移民過來?好可怕,不想讓我的小孩和來自那種野蠻地方的傢伙坐在一個教室裡。
6、我們也有一些地方還需要投入資金,改善生活,為什麼要給臺灣人?他們在中華民族崛起的過程中有什麼貢獻嗎?他們過的好不好,和我們有一毛錢關係嗎?
7、政府部門天天說養老金不夠,還要拿出去救助臺灣,為什麼不先給我們的同胞,這種政府是不是好面子有毛病啊?
8、接納臺灣對我有什麼好處嗎?什麼,沒有?抱歉,反對。
9、拿去修聚變電站、修月球基地,這才是正事,臺灣就是一個要錢的無底洞,沒必要養著這麼一群東南亞外國人,我們和他們又沒什麼關係。
換位元思考,完全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
而且,那個時代的民意,肯定比現在這個時代對高層決策的影響更大。
真的不希望這種情況出現,但從現在的趨勢看,這種情況最快也許二十年後就會出現。
也就是說,我們在座的各位,有生之年,也許就會看到自己的兒子或者孫子,持有這樣的觀念。
也許,到時候你還會被氣得用拐杖打他們。
當然,這第五種可能,從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看,也許更像是一種「甜蜜的苦惱」。
討論它一旦成為現實,可能會給更遠的未來中國,帶來什麼隱患,就有些太遙遠了。
但也許我們可以回到2015年,來消滅掉這些萌芽。
現在就是2015年。
我們的下一代面對的中國,可能和我們這一代完全不同。他們的思維也可能會和我們有很大差異,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但是,10後、20後、30後們,他們的家庭教育,可是我們說了算的。
▼解放軍轟-6K戰略轟炸機飛越黃岩島。(圖/翻攝自中共空軍官方微博)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