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航/你知道,台灣的「馬路三寶」是怎樣被貼上標籤

2016年10月27日 12:06

▲馬路三寶?阿婆闖紅燈又急煞,嚇壞直行車。(圖/行車紀錄器畫面翻拍)

文/周偉航

馬路三寶,指的是「女人、老人、老女人」開車上路時,會造成大家的困擾,甚至是生命財產的威脅。這種稱呼是對於性別和年齡的歧視,因為並非所有的女人、老人、老女人開車上路,就會造成大家的困擾。

但與馬路三寶概念相應的各種用路「惡行」,卻是真實的倫理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檢討,在本文中,我將我將檢視馬路三寶的概念與用路惡行,思考這類神奇的狀況背後到底有何原理。

台灣的用路惡行很多,包括轉彎或變換車道時不打燈、不注意四週狀況,就直接硬幹,或是駕駛時一心多用,還有停車時隨意開車門等等。此外,也有不看交通號誌,不管道路使用分級,甚至逆向行車。對了,還有地方特色的「高雄式左轉」(利用人行道左轉),以及進化版的「高雄式停車」:利用人行道左轉之後,直接在人行道停車。

但「女人、老人、老女人」並不見得就會有以上的用路惡行,發生比例也未必較高。就現有事故數據來看,女人的肇事率相對於男人,沒有特別顯著,就算在某些條件下出現顯著情狀,也可能是女人相對少開車,經驗不足造成的問題。至於老人,科學上已確認長者開車可能在反應、判斷速度上都會差一點,但和上述惡行並沒有直接連結

當人們看到事故發生時的肇事人是「女人、老人、老女人」,很容易就會接上「馬路三寶」的概念來進行批判,但其實就算真是「女人、老人、老女人」肇事,以馬路三寶概念來當做事件成因,仍算是種歧視,因為這會讓其他的「女人、老人、老女人」在駕駛時蒙受更大的壓力,甚至還沒開車,或還沒開始學駕駛,就先被否定,認為他們必然會是失敗的。

這當然不對,這也許會讓「女人、老人、老女人」在駕駛上失去自信,甚至失去公平用路的機會。正確的作法,是找到用路惡行的真正成因。

如果用路惡行不是基於「性別」或「年齡」,那還有什麼原因?一個道德行動,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觀察:「動機」「手段」「結果」。用路惡行是具體的「手段」,其「結果」好一點是虛驚一場,不好則是家破人亡,那動機呢?

我們從這種用路惡行當事人的口中最常聽到的是「我沒注意到」,如果仔細觀察他們肇事前後的行為特質,的確也可以印證這種問題。他們不見得有意為惡,甚至很努力的想開好車,但是顯然關注的層面不足:沒注意號誌、規則和其他用路人。

▲交通亂象多,令人捏把冷汗。

這是種「無」的境界,除了自己以外,意識中沒有旁人,所以想轉就轉,想變就變,想停就停,想開門就開門,想逆向就逆向。為什麼會這樣?在公共空間,不是就應該抱持和他人友善互動的態度嗎?

的確,這是基本常識,但這些用路惡行的當事人,顯然在那個瞬間失去了這種常識,把公共空間當自己家,想怎樣就怎樣。這在倫理學上叫「利己主義」,而且是最短視近利的利己主義,又稱為「唯我主義」、「自我中心主義」。

一般的利己主義者是開明的利己,雖然行為動機是創造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但他也知道好好開車,遵守規則,注意其他用路人,才是真正長期看來最有利的。所以他不會刻意搶快,而是想辦法在用路賽局中理性的找到均衡點。

但「自我中心主義」不一樣,他只想到自己,目中無人,所以會做出許多匪夷所思的行為。如果在自己家這樣就算了,在外面還這樣做,還操作危險的機具車輛,那自然就該大力批判。

用路惡行不是來自於性別和年齡,因此真正要批判的不是三寶這種身份特質,而是這種自我中心主義者。不只是「女人、老人、老女人」有自我中心主義的傾向,許多年輕男性也是這樣,你只要有用路經驗,一定也會碰到「少年仔」有這種目中無人的用路惡行。

我們要面對的問題是,為什麼一上了車,這些人就會突然變得「自我中心主義」。他們是日常生活就這樣嗎?還是本來不會,一上車就失去理智?我認為多數用路惡行的當事人,日常生活也不太可能是自我中心主義者,因為這種人很容易受到社會的排斥。所以他們應該是一上車就突然「暴走化」。

為什麼車子會有這樣的魔力?是不是「人車一體」後,他們的意識突然產生轉變?這種心理層面的因素就不是倫理學能回應的了,或許你也可思考身邊的例子,推敲可能的答案。但別再歸結為「女人、老人、老女人」這種性別與年齡特質了。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周偉航,筆名人渣文本,經營粉絲專頁「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專長為倫理學,曾從事政治公關工作,目前為時論專欄作家。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場。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