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培麗 圖/張克齊
「所畫必是親自寫生之物」,這是台灣工筆畫大師張克齊教授賦予了這個時代工筆畫的精神。他堅持努力數十年,在他筆下,台灣的鳥禽動物和樹木花草無不精美的呈現在絹絲上,令人彷彿看到十世紀時中國花鳥畫始祖黃筌的《野生珍禽卷》一般,令人驚嘆。
寫生畫稿二張局部
工筆畫的藝術形式是呈現真實傳神的自然萬物。最早的工筆畫大概是黃筌,在畫史上有段故事記載可以說是工筆花鳥畫最為詳細的紀錄。黃筌為西蜀君主的宮殿門上畫了六隻鶴,每天黃昏一到御苑中飼養的仙鶴都會靠攏到畫的邊上,另外黃筌畫的雉雞還引來獵鷹攫擊,這就是工筆畫栩栩如生,幾可亂真之美。
任教師大及台藝大的助理教授張克齊,其所繪畫的工筆也極為真實動人,具有古人工筆畫雅致設色之美,同時還建構時代形式的構圖,融合古典與現代的美學。今年六十六歲的張克齊教授,可以說是因為一塊灑落畫紙的墨,讓他一路走來畫出數十年的美好。他回憶起大學聯考美術系術科考試的那天,仍歷歷在目。高中畢業後他即去當兵,服役後希望自己能夠考上大學,於是一改過去晃蕩的年輕行事態度,努力準備,雖然考上東吳歷史系,但思考後覺得朋友所言當考古幹什麼頗有道理,於是想既然自己喜愛繪畫,於是就決定報考大學夜間部的美術系。
但是他完全不會美術系的術科考試,正好有位同學念文大美術系,那位同學就叫一位學弟教張克齊畫素描。他花了三個月學習素描和水彩,就去應考。至於還有一科國畫,他就讀文大美術系的同學就用張明信片畫了鉛筆畫給他,然後跟他說前面畫黑一點,後面畫淡一點照著畫就可以了。於是他就在考場照著明信片上的圖勾勒線條。考完鈴聲大響,在前座同學一警張起身、皮帶勾到他的桌子,墨和水灑到張克齊的畫紙上,整張畫成黑的,監考老師連忙幫忙吹乾畫紙,然後壓一壓就交出去了。張克齊心想完蛋了,沒想到結果有78分,就這樣進了師大。隔三年有位教授在課堂上說,一張畫如果畫的太平淡,有塊墨上去的畫畫就會醒過來。張克齊說:「啊!原來那位同學救了我。」
工筆畫名家張克齊
從來沒學過繪畫的他雖然考進師大美術系,幾乎所有的科目都是最後一名。有位素描老師每次在同學教作業後一定會排出名次,張克齊都是最後一名。於是他發憤圖強認真練習,買了石膏像搬回家,不停地練,不到一學期變成了前三名。畢業時甚至是師大美術系山水畫組的第一名。日後成為一位畫家,還在1988年獲北京中國工筆畫學會第一屆大展的金叉獎。1990年獲日本水墨大展參議院議長獎。2008年獲頒第四十九屆中國文藝獎章。
工筆畫不只是栩栩如生之美,張克齊教授的美學觀是一種對可觀自然萬物的提煉,也是一種藝術家對自我美感修養的詮釋,是畫自然也創造了自然。張克齊教授說畫畫就是畫出美好,他反對畫中畫入殘破的物品。這就是為何他的工筆畫美而沁心,對花鳥走獸布局清韻。
工筆畫的時代性也是張克齊教授構圖裡所表達的語言。他說如果畫工筆臨摹古代的畫稿也只是為了學技巧和用色,但如果不寫生是無法創造自己的東西,這個時代的工筆畫構圖和題材是屬於這個時代的。工筆畫走出古代 以時代性的構圖與題材走出新頁。
數十年來如一日,他拿出一張張寫生畫稿,各種鳥類展翅,轉頭、整毛、依偎、鳴叫、飛翔…….各種花卉盛開、半開、含苞、清晨的花、太陽正午的花…..,葉有嫩芽、新葉、老葉、枯葉、捲葉….,就像是活脫脫的黃荃《寫生珍禽卷》。兩千多張畫稿,當他作畫時這些寫生的題材,完全重新排列入畫。因此張克齊教授的畫就像我們親眼看到的鳥禽走獸、花卉樹葉,絲絲入扣,細膩動人。
他說畫裡的一切並沒經過美化,畫家只是在既有基礎上改變形象。有次看米勒大展時太陽下的荷花特別漂亮、荷葉有的殘破特別生動、復瓣也顯得美姿,就寫生帶回。回來後他會重新組合入畫,如果當時寫生的葉子呆呆的他就將葉子的波浪改大一點、葉子打折增加美感。工筆畫的設色和構圖是靈魂。構圖是寫生是線條,他從未簡省一點步驟,一定會先寫生再作畫。絹絲上他的畫是細細佈陣,動靜皆宜、意境美好,因為他說畫畫要記錄美好。張克齊教授的荔枝、台灣藍鵲、山雀、麻雀、綠繡眼、白頭翁……為台灣生態的支持與愛護都以畫筆呈現,他也曾是台北市生態藝術協會的會長。
因為寫生發覺台灣保育類值得探討。於是開始畫藍鵲、帝雉、藍腹鷴、環頸雉。有一次埔里山上大坪頂開發時挖掘破壞石虎的巢穴。有兩隻石虎被棄養。後送往水里野生動物保育區。張教授就前往看並寫生,他也曾為了觀察丹頂鶴起舞特別前往齊齊哈爾黑龍江札龍保護區,他的工筆畫又像一張張時代的生態紀錄,他的筆畫出宇宙間的美好。
近年他慢慢脫去教職的工作,花更多時間繪畫以回應來自兩岸不斷地的畫展邀請,每日專心的繪畫,常常一幅一百多公分的畫有百餘個荔枝、上百片的樹葉,僅一顆荔枝就需要畫上四十五分鐘,完成一幅畫更是耗時,但這就他在現代工筆畫上的時代構圖,也成就這個時代工筆畫的標誌,令人看到大匠的深意。
……………………………………………………………………………………………………………………………………
蕭培麗,ETtoday撰述副總編輯。政大EMBA科技管理研究所。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研究所。曾任中天香港財經主播,東森新聞採訪中心副主任、財經組長,中廣記者,黨營事業華夏投資公司顧問,東森大陸事業部顧問,台灣民俗村顧問,卓越雜誌顧問、新超科技副總經理。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