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次長陳良基宣布打造「從0到1」的大專校院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圖/記者蕭玗欣攝)
記者蕭玗欣/台北報導
教育部今(15日)宣布,將全力打造「從0到1」的大專校院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讓大學教授發表論文走出校園,對社會產生實質貢獻,開放公立大學兼行政職教師及私立大學教師投資技術衍生新創公司,將不再受教師持股10%的限制;另外,也與科技部研擬放寬兼行政職教師得兼任新創公司董監事及10%持股限制。
過去擁有專利和論文老師投資技術衍生企業,法規規定發明人只能有10%股權,教育部次長陳良基以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為例,「如果當初他股權只能拿10%,大概也不會想做這件事」,因此教育部已在9月開放未兼行政職教師及私立大學教師得投資學校研發成果衍生新創公司,不受教師持股10%限制。
另外,教育部也與科技部研擬放寬兼行政職教師得兼任新創公司職務及持股10%之限制,並與科技部、經濟部及財政部等單位協商放寬學研機構人員因學校技術入股所非配到的股票,得延緩繳納所得稅,目前兩項草案皆已送進立院審議
陳良基表示,現在學生對社會企業關注度很強,也需要董監事的協助,未來將開放兼行政職教師能擔任董監事,若擔任董事長、總經理等職務則要採借調方式。
陳良基表示,教育部所屬大學每年發表5.6萬篇論文,台灣去年也在國際發明展拿到兩百多面獎牌,但是論文和獎牌掛在那個地方卻沒有產生後續效果。陳良基認為,這些成果之所以無法造成社會效益,主要是因為困難度和需要承擔的風險都很高,因此教育部擬在大專校院推動兩大課程,第一是教導學生如何管理風險,「讓他知道創新需要面對哪些風險」,第二就是同理心課程,讓學生知道社會的需求在哪裡,不是只有天馬行空的想法,這樣才能繼續走下去,「我們希望沖天炮不是一個火花,而是可以點燃社會創新的力量。」
陳良基表示,在校園空間方面,計畫建置maker space,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作過程中凝聚團隊共識,做成初步產品,並同步設立共同空間,也就是業界俗稱的加速器,結合各界資源、業師、產業經營模式等,並銜接天使資金,進一步把點子變成實際產品。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