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人家由外籍看護陪同,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圖/記者李玉梅攝)
文/張肇烜
生老病死是人人都必須經歷的,醫生也無法改變生老病死,醫生就像生命的園丁一般,讓人在生老病死之間,活得好看,活得快樂一點。
人的一生不管追求什麼,縱使有再好的成就、地位或是名利,到眼睛闔下來的那一刻,塵歸塵,土歸土,靈魂伴靈魂,大家在死亡的那一刻,都是平等的。
差別只在死亡前,是被疾病痛苦「拖磨」、苟延殘喘;還是能夠平穩地「善終」,好好地說「再見」。
最近診間來了一位很熟悉,卻有好一段時間不見的老太太,她的先生生病之後選擇在宅療養,醫護人員定期到他們家裡給予「居家醫療照護」;我是一位家庭醫學科醫師,對於她們全家我都很熟悉,我們定期會到家中為先生更換導尿管路,她的外傭照護先生時常有肩膀及腰部酸痛的問題,老太太則有高血壓、膽固醇高和膝關節退化的毛病,連她的媳婦也找我看病。
老太太說:「我先生走了......」最近剛辦完先生的告別式,她終於有時間能夠回診。她們夫妻的感情很好,雖然很不捨得先生的離開,但是她也覺得,對先生來說「這其實是一種解脫」,躺在病床上這麼久了,大小便吃東西都沒辦法,都要專人來照顧,「活著其實很痛苦......」
▲醫生幫助老人活得較尊嚴。(圖/達志/示意圖)
隔日,診間又來了一位年約65歲的老太太,太太拿他的健康檢查報告來諮詢,她說她做完檢查很久了,一直沒有時間來看報告。我隨口一問:「最近在忙什麼啊?」倏地,她眼淚簌簌地流下來。她說:「我先生得到肺炎住院,本來好了回到家中,隔不到一個月,又因為肺炎住到加護病房幾十天,因為呼吸衰竭只好插管接呼吸器,後來還做了氣切,但是還是沒辦法,在加護病房走了。昨天剛辦完所有的儀式。」
在醫療現場,漸漸地我了解:「好死,是最大的福氣;歹終,是最艱困的災難 !」
「要死不活」沒有機會康復,卻又失去尊嚴,日常生活吃喝拉撒睡都無法自理,這種「生不如死」的狀況,更是最大的痛苦。
台灣雖有全民健保,就醫很方便,但是多數的資源都用在「治療疾病」,而不是在還沒得到疾病之前的預防,或是在疾病之初的照護。美國國家科學院曾提出「P4醫學(P4 Medicine)」的未來健康照護的趨勢。「P4醫學」指的是Preventive(預防)、Predictive(預測)、Personalized(個人化)與Participatory(參與)的疾病預防新型態。
這和我們常說的「下醫醫已病、中醫醫將病、上醫醫未病」這句話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公衛常提到「三段五級」的概念,「初段預防」,指的是在還沒有得病時,預防疾病、或是接種疫苗減少疾病發生、「次段預防」是在疾病發生時能夠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免疾病愈來愈惡化。
到了「第三段」就進入殘障期,透過復健,限制殘障或是長期照護,這時候就算花再多的金錢和醫藥資源,都沒辦法回復到健康的狀態。然而,對於預防醫學,過去少有人注重;總是等到疾病發生才意識到為時已晚。
遞上手邊的面紙給紅了眼眶的老太太,握起了她的手,我跟她說:「要好好照顧自己喔!」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張肇烜,醫師,專欄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