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榕萱/綜合報導
雷達尚未發明前,該如何知道敵軍即將來襲?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英國大不列顛島的海岸線上有建立了一系列名為Sound mirror或Acoustic mirror (聲音鏡子)的球面結構體,這球面的造型可以讓聲音反射,如同光線在鏡子中反射一樣,達到傳遞戰機聲波的效果。
▲在球體中心放麥克風收音,桿子為擺放麥克風的位置(圖/取自andrewgrantham)
這種具有反射聲音的Acoustic mirrors結構體,由鋼筋和水泥建構成,直徑約4~5公尺,高約有6~9公尺,當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了可以監聽到敵機來襲的位置,在反射體前方(圓心點)有設置幾個放麥克風的位置,並收集多處的反射聲音後,檢視麥克風收音到的分貝來辨別敵軍方向,而當時英國軍方也為此訓練專職官員與接線生擔任通風報信等工作。
不過這種技術一直到1930年代,飛行技術的進步,此「聲音鏡子」的接收已經跟不上飛機的速度,即使戰機來襲恐怕也已來不及應對,因此此種設施與聽聲辨位的技術直到1935年就全面停用,不過這樣的系統構想也讓首批製作雷達的人有參照的物體。
這些水泥的聲音鏡子仍屹立在英國大不列顛島的海岸線上,還有些位於桑德蘭、雷德卡等地,還有一個地方在Malta(馬爾他)也是擁有此種結構體的國家,並且叫他"the ear"(耳朵)。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