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主婦、主夫都很謹慎小心,尤其是每天全家人一起吃下肚的白飯,絕對不能隨便亂煮。去年曾有「用錯電子鍋內鍋恐讓全家吃毒飯」新聞,對此,衛福部食藥署也闢謠、提出建議。(圖/達志示意圖)
消費中心/綜合報導
2016年曾經引起廣大討論的「電子內鍋有毒?」新聞,以往資訊流通有限,消費者較缺乏食用器具的使用觀念;前幾年,歷經食安風暴,如今,各類新聞、網路的資訊又過度氾濫,不但網友心驚驚,家庭主婦、主夫都很謹慎小心,雖然瞭解內鍋塗層剝落要汰換,但仍有很多消費者懷有鴕鳥心態,覺得用了幾十年也沒事,所以根本不在意。對此,衛福部食藥署也做了闢謠、提出建議。
食藥署出面釋疑,並說明不沾鍋鍋內塗有一層「鐵氟龍(Teflon)」,具有耐高低溫(-190~260℃)、耐蝕性(抗酸抗鹼)等性能,並表示「不沾鍋鍋內塗料中含有全氟辛酸(PFOA),此物質加熱至327度時,溶出機率增加,可能造成肝臟損傷、影響內分泌系統,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第2A類可能致癌物質,雖對試驗動物具致癌性,但對人體的致癌性尚未證實。」美國也早在2006年,證實鐵氟龍中的「全氟辛酸(PFOA)」對人類有潛在致癌作用,且在生物體內至少有四年半的存在期!
▲食藥署也請民眾商品有損壞要盡早更換,不過仍然沒有明確的讓消費者能夠安心的『選購指標』。尤其,民眾買電子鍋只會注意外鍋功能,不知道「內鍋」其實都有不沾塗層。(圖/ETtoday資料照)
食藥署也向民眾強調商品有刮傷要盡早更換,不過仍然沒有明確的讓消費者能夠安心的『選購指標』,尤其,民眾買電子鍋只會注意外鍋功能,不知道「內鍋」其實都有不沾塗層,但內鍋使用久了~表面總會霧化或出現刮痕,這都會大幅降低「不沾黏」的效果,導致許多民眾認為此時才是換鍋的時機。
其實就算再怎麼小心用鍋的人,電子內鍋會隨著使用次數及時間等因素,其塗層都會慢慢被磨耗、掉落,等到肉眼可以辨識的時候,早已不知吃下多少了…,更不用說那些沒有詳細研讀原廠說明書的消費者;偷懶直接用內鍋洗米、或是一鍋用到底十年不換;還有喜愛從國外自己帶貨卻買不到內鍋替換的消費者。這些錯誤的用鍋知識,都會讓自己和家人長時間吃下不該吃的東西。即使是一發現刮痕就乖乖購置新的不沾內鍋,從新內鍋等到刮痕出現這段期間,每次使用不就是在吃漸漸變薄的塗層嗎?
事實上,市售所有的電子鍋,為了防止導熱用的鋁金屬露出,廠商不得不使用塗層將鋁覆蓋,塗層會隨著時間、使用方式而磨耗。而不沾塗層因無法直接附著於鋁金屬上,所以通常皆有一層各式各樣顏色、成分各異的媒介質層,介於透明的不沾塗層與鋁之間,這也就是為何民眾常見的各家電子內鍋皆具各種不同的顏色而來。
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得到白白的鋁的時候,表示上面這些不該吃的化學與金屬物質都進肚子裡了!無論塗層到底幾度才會釋毒?是否傷身?或是這些化學物質吃冷的都沒事?這些議題可能需要長時間的研究才會有定論,但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著想,消費者自保可把握唯一原則,就是---塗層不是食物,不應該吃的就別吃下肚!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