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老是板著臉罵未達到標準 爸爸媽媽你們「偏心」

文/謝宛霖(臨床心理師)

我爸爸(媽媽)偏心」,這樣的一句話,在不同年齡層的個案都曾經反應。兒童、青少年反應者父母對待其他手足如何的溫和、如何的談笑風生;對自己卻老是板著一張臉、罵著自己又未達到標準。成人甚至老人,反應著當代重男輕女的文化背景、又或者唯有讀書高的年代中,成績好的那位似乎總被捧在手掌心。即使自己已成為他人的父母,卻仍對於當時不公平的感受存有埋怨。

雙方相互影響

父母親偏心嗎?是的,我相信多數的父母親都是偏心的,只不過很多時候是源自於每個孩子氣質並不相同。相信大家聽過關於孩子天生氣質的這件事情,許多教養文章協助我們理解孩子的氣質與生俱來就不同、因此我們得學習如何以相對應的模式與不同氣質的孩子互動。但別忘了,身為父母也是人,同樣也有屬於自己的特質,父母親本身的特質,會影響自己比較偏好與怎樣特質的人產生更多交流。任何的關係無時無刻都是一來一回而具有雙向的變動性,你對我的態度、會影響我對你的態度,並且再度回頭影響了我們之間相互的態度這樣動態性的關係,家庭的每一份子對此關係都具有重大的影響性。

父母過往經驗影響

身為父母角色時,可以讓自己試著體驗覺察,孩子的哪些行為有沒有特別容易讓自己感到煩躁反感?哪些特別容易感到窩心溫暖?這些模式與過往原生家庭親子關係是否有相似之處?我目前與孩子的關係,是否受到過去與父母間互動的模式所影響?或是會讓自己聯想到其他生活部分的感受、價值觀,致使自己在對待不同孩子時、會觸發不同的情緒,造成對待不同的行為模式?又或者,當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的預期,是否心中會出現對自己身為父母的擔憂呢?

手足競爭

每個孩子都需要也想要父母的關注與肯定,這是發展過程中典型會出現的的情緒行為表現。資源有限,手足會與自己競爭這些關注與愛,注視到父母正在重視的是手足而非自己,失落、妒忌的情緒油然而生、不公平的想法逐日出現。

孩子所想的是,我的父母是否比較不愛我、我是否不如另一人來得重要。我想要的我需要的,我的父母親是否有看見?當感覺不被重視、不被愛時,便會盡可能的爭取注意,也許是向父母告狀另一方的問題:除了獲取被父母的注意,亦在告知父母「你看,我是小幫手」、「你看,他也是會犯錯」;又或者,有些孩子會以吵鬧、憤怒情緒呈現,以期待自己能被「看見」、能被「重視」;有些孩子則會壓抑自我感受以此獲取父母的關愛。

偏心怎麼來?可能從身為父母之前就存在,隨著自己的特質、生長經驗,影響自己如何看待與孩子間的關係;而每個孩子的獨特性,又創造出不同的動態性互動經驗。在資源有限情況下,孩子都想要獲取更多的愛與關注,因而產生了手足競爭。



身為父母,可以給予自己一些思索的空間與時間:

(一) 我過往如何看待自己、我過往如何看待關係、我過往的親子經驗如何?這些東西是否影響著我與孩子間的相處?我是否需要先花時間處理自己內心的感受?

(二) 不是我做得好或不好,而是孩子有與生俱來的獨特氣質,可能和我先前習慣的模式有所落差。慢慢學習調整、接受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以孩子的特質與其互動、共同向前成長。

(三) 任何的關係,都絕對是動態性、相互影響的,不會是單方的責任。而在自己責任的這一方,可以如何促進雙方的互動關係?

(四) 讓每個孩子能感受到並非經過比較之後,才比較愛誰或重視誰。

(五) 試著扮演成你的孩子,感受你的孩子想要、需要什麼。與每個孩子單獨接觸互動,建立獨特的親子關係。

身為孩子,可以給予自己一些思索的空間與時間:

(一) 父母有他們的議題可能並未處理完全,使得互動過程中,他們可能會受到自己的情緒感受影響,選擇與自己互動較舒服的孩子互動較為頻繁,無關乎自己好或不好。

(二) 手足其實和自己一樣,就是父母的另個孩子。他們也和自己一樣需要追求被疼愛、被重視

(三) 除了競爭,手足之間還能相互給予什麼?

★謝宛霖,微煦心靈診所特約心理師。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更多資訊請上「心理師撩開心事」粉絲團、「心理師撩開心事」部落格。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您有媽媽經、爸爸經想大聲說嗎?《ETtoday東森新聞雲》親子版歡迎您來分享育兒心得,來稿請寄「parenting@ettoday.net.tw」,並請註明「個人簡介」。本報保留篩選、修改權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親子熱門新聞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