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程/提升孩子競爭力,先上體育課!

2017年01月24日 00:10

▲智育成績掛帥的台灣教育,擠壓孩子們的運動時間。(圖/記者周宸亘攝)

我們的教育體系,非常輕視體育課,數十年如一日。

每週兩節的體育課,許多學校會拿來借給「主科」考試、追進度,就算真的上課,同學們也都不積極投入,也因此坐在樹蔭下聊天也是常見的情形。尤其部分學校放學後強迫晚自習,有些學生則投入大量時間補習,更不可能留時間運動。我們都知道,這是為了「競爭力」。

然而,當我和加拿大的優秀教師 Craig 談到體育,他描述的卻是全然不同的光景。

在加拿大,多數學校體育課受到的重視程度,和英文、數學差不多。加拿大的學校很早下課,下午4點之後「補習」從來不是選項,多數學生都會參加體育校隊,有些甚至參加城市代表隊。

「學生投入這麼多時間運動有什麼好處,會讓他容易上好大學嗎?」Craig一聽到我的疑問立刻笑了出來:「當然,絕對!參加運動競賽不但在申請大學時是加分的條件,如果又是著名運動健將,學校甚至會拿出獎學金積極爭取這樣的學生。

我不明白又再提問:「為什麼大學這麼重視學生的運動經驗?如果體育大學就算了,一般大學不應該重視學生的學術表現嗎?為什麼要吸引有體育長才的學生?」Craig這樣回答:「如果教育重視學生長期的『競爭力』,當然就會重視他的體育競賽經驗。

我更不明白了。

運動,提升職場競爭力

Craig 雖然是一位教師,專門教英文與專業木工,但他同時也是一位運動健將,而且擅長多種運動:橄欖球、田徑、舉重、健身、高爾夫球以及曲棍球。即使在台灣,他也不曾間斷自己的運動愛好。他參與台北的曲棍球運動多年,以前是選手,年紀較大後成為教練。(請參考前兩篇和 Craig 對談後所寫的文章: 這一篇 這一篇

從讀書到任教,運動的愛好與資歷不但帶給他極多美好的回憶,也帶給他工作上的優勢。這是他的親身經驗:「加拿大的學校在遴選教師時,非常重視運動經驗。尤其當學校知道我有能力,也有意願在課餘的時間參與校隊、指導學生,甚至在城市裡的球隊打球,他們都非常開心,因為這會對校譽帶來很大的好處。」

好,當老師需要有運動能力,那在其他領域呢?Craig 告訴我:「在歐美,體育經驗在各行各業都被普遍認為非常有價值。」像是剛卸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高中時就是籃球校隊,和他親近的朋友便說,在球場上他是個「殺手」;我在芝加哥大學就讀碩士時,我的系主任不但是運動健將,而且年輕時曾進入美國奧運代表隊。網路上,也能輕易找到許多文章,討論極高比例的大公司 CEO皆是運動愛好者,或至少年輕時候是運動員 (連結)。

Craig 強調,歐美的教育體系強調的體育(其實日本亦然),絕不是盲目的風潮,體育能教學生許多課本無法教,但卻極為重要的事。

▲別以為撐竿跳這類的田徑運動無聊至極,事實上這是種挑戰自我的磨練。(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運動,磨練強大耐力

首先,體育的培訓過程也會同時培養毅力,因為沒有任何一種運動是可以「速成」的,所有運動員都需要長期培養心肺耐力、肌肉爆發力,而且如果無法持之以恆,體能隨時會滑落。而且運動需要自律,長期磨練技巧,例如籃球需要大量投射、運球、切傳的練習,而且不能停輟。

此外,大量運動競賽需要精準度,無論是射箭、籃球、棒球、高爾夫、足球。這些需要精準的運動,就需要練習專注力,而且常常是激烈的跑動、競爭壓力之下的全神貫注。

在運動競賽中,常會練習快速反應與判斷:究竟對手是會切入還是要遠投?自己拿到球後,要傳給外線射手還是內線中鋒……

運動競賽要求選手全力以赴,爭取勝利和光榮,但在此同時,又要嚴守規則、保持風度。即使拚盡全力後仍以失敗結束,也要坦然接受、恭賀對手。

和 Craig 聊到田徑項目時(例如跑步、跳遠、鐵餅),我坦承自己不理解為什麼這些無聊的項目在歐美這麼風行。他告訴我:「這些項目都是人類最單純的自我挑戰:跑更快、跳更高、投更遠…… 田徑運動培養的就是一種超越自我、追求精進的精神。

運動選手的培養過程,同時在鍛鍊毅力、耐力、自律、專注、精準度、快速反應、全力以赴、嚴守規則、追求精進等,這些都是人格特質。Craig 告訴我:「歐美普遍認為,運動競賽訓練出來的個人特質,就是一個專業者該具備的特質。

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自我的精進與要求之外,Craig更強調體育經驗帶給運動員另一層次的培養,那就是團隊精神。

運動,培養團隊精神

任何有工作經驗的人都非常清楚,無論是希望公司茁壯,或是希望職場成為高效能的環境,都需要形成緊密的團隊。無論是否有別人注意到,都必須在自己的崗位上全力以赴,甚至自動自發的協助他人,真誠、信任、成全、尊重的對待部屬或同事。

相對的,若員工勾心鬥角、爭功諉過,一個公司即使不失敗,也將走向效率低落、變成折磨人的刑室。我一次又一次的聽到朋友從公司離職,不是因為薪水問題,而是因為辦公室政治,人與人之間缺乏尊重,相互爭奪資源與權力。

在學校,大部分的課業學習、技術培訓,都是個人的事。無論是演說技巧還是報告成績,就連進入哪個學校都是自己掙來的,也自己帶走。只有在體育之中,選手在密集的訓練之下成為團隊,在爭取勝利時融為一體,傳導掩護、分進合擊,在勝利或失敗時也一同承擔。

Craig 強調:「並不是只要一起運動就會成為團隊,那是一個非常需要學習的歷程。我發現亞洲球隊的運作,和加拿大球隊就很不同。亞洲球隊常常看到有能力卓越的高手,拚盡全力單幹;但加拿大球隊風格就更注意求員的密切合作,更多傳球、更多彼此配合,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風格和文化。」

▲團隊運動強調的並非個人表現,而是放下自我追求團隊的密切合作。(圖/達志影像)

運動,找到自我最大價值

運動帶來的好處,遠不只我們討論的這些。例如,運動帶給歐美社會多元風氣。從學校開始,學生就知道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優秀能力,任何人都有可能找到發揮最大價值的定位。相對的,一個獨尊學術能力的教育體制,某些學生就是被不斷告知:你是沒用的,你沒才能,沒有未來。

即使我們單講運動對「競爭力」帶來的助益,就可以洋洋灑灑的寫這麼多。但我們今日教育環境中對「競爭力」的認知,卻往往還停留在知識堆砌、考試成績、個人學歷。

今日的職場裡,競爭力明顯不只是知識的貯藏,還是工作上的直覺態度;競爭力顯然不能端靠一盤散沙的個人,也不能靠上令下從的權力體系。我們需要的,是平等的個人,在自主的前提下積極合作。如果這是真相,今日的學生該花多少時間補習,該花多少時間運動?這個問題可得好好想想!

相關文章

謝宇程/老師!請理直氣壯的「不務正業」

謝宇程/標準答案:令台灣人腦死的邪教

謝宇程/不知怎麼教孩子,就跟著他一起學吧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謝宇程,專欄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