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蟹獴也回家了! 25種洄游性魚蝦蟹家都在貢寮水梯田

2017年01月31日 13:10

▲貢寮水梯田成為瀕危動植物庇護所。(圖/林務局提供,下同)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第十三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會議(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onference of Party 13),由林務局與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共同以「 紮根在大地 - 社區參與和生物多樣性」為議題所辦理的周邊會議,其中以貢寮「和禾生產班」在地社區參與水梯田保育的成功案例,獲得與會國際人士的注目與讚許,國際永續發展協會地球協商報還作了特別的報導。

台灣東北部貢寮區域淺山環境過去有連續大面積的水梯田地景,也是許多水生生物最後的棲地,民國100年起林務局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合作,推動貢寮地區的水梯田復育,除了尋求在地農戶及居民的合作,恢復水梯田生態系功能外,也整合資深農人的在地知識,建立田間管理的保育原則,近3年並進一步朝六級化發展,推動有承載管制回饋農民收益的體驗產業。

農人雖犧牲了部分農作產量,但是讓稻田恢復了生機,提供鉛色水蛇、挖耳草、黃腹細蟌等生物優質棲地,中大型動物如食蟹獴及野豬也回來了,如今田區已變成500多種生物共棲的家園。而水梯田結合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復耕作法,給了中青世代成員把生活重心移回家鄉的新選擇。

林務局從民國99年開始,結合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及貢寮「和禾生產班」居民,將分散於十多處,共7公頃串接森林和溪流的水田裡,以犧牲部分稻米產量、多付出勞力的管理方式,營造了18種瀕危動植物的家園,恢復水源地原已有自然的水源調節補注功能,讓25種洄游性魚蝦蟹有乾淨的溪流棲地。現在這個由在地社區組織接手棲地維護管理,並由青年農民監測指標生物來評估保育成效的案例。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