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最前線談台灣燈會。(圖/翻攝自直播畫面,下同。)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每逢元宵節,看花燈、放天燈、提燈籠,成了台灣人必做之事,而今年台灣燈會結合台北燈節、高雄燈會藝術節、新北市平溪天燈節、苗栗火旁龍、台南鹽水蜂炮、台東炸寒單等,共有12大「台灣慶元宵系列活動」。資深媒體人胡孝誠分享,最愛的元宵活動是平溪天燈節,台灣的天燈文化已相當多年,東南亞近年來有些國家也開始發展,或許有些傳統作法可以突破,讓台灣發起的天燈文化變得更好。
鄭師誠在《ETtoday東森新聞雲》節目《雲端最前線》中提到,東南亞有些國家開始學台灣舉行多年的天燈活動,台灣傳統施放天燈就是點油燈,讓天燈上升後「就不管它」,引發不少環保、破壞環境等問題產生,但東南亞國家卻發展出新作法,在天燈後面綁條線,讓天燈飛上去後,再拉回來回收,就不會讓天燈飄太遠,是很有巧思的設計,值得台灣學習參考,但若是同時施放大量天燈,這作法就需要再思考如何施行。
至於談到發展國家特色文化與創意,資深媒體人鄭師誠說,「大陸特色是大,台灣特色是小」,小絕對有小的好處,不須動用太多資源,就可以集中各地特色來迎接觀光客,外國人到台灣來,最能感受到的就是台灣人的「熱情」,且地方小也好逛。舉例像台南元宵節除了經典的鹽水蜂炮活動外,還盛行「辦桌」,除了可以參加活動,更可以順便吃辦桌,體驗台灣當地特色,這就是地方小的好處。
資深媒體人王時齊也說,對於台灣文創發展,期待看到更多不一樣的創意,她特別推崇今年台北燈節的「小奇雞」,就是因為其中設計許多與人互動的元素,讓現在的燈會進展到不只可以看而是可以「玩」,再加上歷史故事性及文化感,讓民眾可以進入歷史,形成花燈與人之間的連結。
然而,王時齊認為,其實不單僅是燈會活動,台灣各個活動都能藉由小創意累積與發想,總有一天能有突破性的大創意出現,就能讓台灣整體文化創意往前跨一大步、開始發光,向全世界證明台灣的價值。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