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蔬果大變身!日本「野菜蠟筆」爆紅 百分百還原真實顏色

▲消費者常認為愈漂亮的蔬果愈好、愈值錢。(圖/示意圖/資料照)

文/徐重仁

我常常去逛市場,也會看看路邊菜販都在賣些什麼,銷售如何?有些自耕菜農攤位上的蔬菜賣相不佳或規格不一,生意就會比較差。相反的,賣相好的,不但價格貴,也很快就銷售一空。

同樣的,超市、水果專賣店等零售通路採購蔬果時,也會優先挑選外觀漂亮、沒有蟲害的,因為,消費者都喜歡買這樣的東西,認為愈漂亮的蔬果愈好、愈值錢。外觀不佳的蔬果,往往因為無人問津而被扔掉或腐壞掉,造成資源的浪費。

其實,論營養價值,醜蔬果不輸漂亮的蔬果,甚至也可能比較沒有農藥殘留,問題是,如何才能讓醜蔬果也能發揮應有的價值,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呢?

不論是歐美或日本,現在都開始正視食物浪費的問題,年輕世代也紛紛投身搶救醜蔬果,以減少食物的浪費。

日本曾經做過一項統計,日本每年有八百萬噸的報廢食物,遠超過世界食物援助需求量的三百九十萬噸,可見,如果日本每年省下三分之一的報廢食物,就能改善貧窮國家的糧食荒。

▲築地市場。(圖/資料照)

有鑒於此,日本最大的魚市場築地出現一家「A-dot株式會社」,三十一歲的創辦人伊達晃洋成立一個媒合平台,發起「築地──別浪費Project」,邀請餐廳和魚肉販商共襄盛舉。

他專門到即將打烊的市場,低價買進賣相差、乏人問津的魚肉蔬果等食材,再轉手賣給合作的餐廳,他們製作成美味的食物,再以便宜的價格供應給消費者。

以日本料理店「魚治」為例,它向A-dot買來運送過程中外殼撞壞的海膽,經過壽司師傅的巧手,變成新鮮可口的海膽生魚片握壽司,一盤六個只定價八百一十日圓,非常實惠。另一家餐廳則向A-dot購買農夫不灑農藥,長得奇形怪狀的蔬果,其中包括賣相不佳的白蘿葡,廚師燉煮後灑上蔥絲,吃起來一樣可口美味,價格卻很低廉。

加入A-dot計畫的餐廳門口都會掛上標示,說明他們為了不浪費,採用的都是別人不要卻堪用的食材,所以才能以優惠價格供應餐點。消費者看到這樣的標示,多半會認同,更樂於上門消費,為餐廳帶來好生意。

在醜蔬果的交易和消費循環過程中,每個環節都為減少食物的浪費盡一分力,也得到一些好處,例如A-dot可以賺取合理的差價維持營運,魚肉蔬果供應商減少庫存與報廢成本。消費者節省了外食的開銷,餐廳發揮所長讓即將廢棄的食材物盡其用,創造業績,也贏得顧客好感。這就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善循環」商業模式。

▲英國知名果醬品牌「廢墟中的寶石」。(圖/翻攝自臉書粉絲專頁)

英國知名果醬品牌「廢墟中的寶石」(Rubies in the Rubble,簡稱RIR),也是一個讓醜蔬果變成暢銷商品的成功例子。創辦這個品牌的珍妮.道生(Jenny Dawson),原本是高收入的金融新貴。有一天清晨,她走進英國最大的蔬果市場──倫敦的New Convent Garden,看到一座廢棄蔬果堆成的「小山」,追問之下,才知道這些蔬果不是壞掉,而是因為長得不好看而被扔掉。

這件事情對她的衝擊很大,她思考了許久,決定設法讓醜蔬果變成有價值的東西。她辭掉工作,開始收購市場裡賣相不好的蔬果,照著媽媽的果醬配方,把這些沒有人要的東西做成好吃的果醬或甜辣醬,在市場裡擺攤銷售。

出乎意料的是,當消費者知道這些果醬恰如其名「廢墟中的寶石」,都非常支持,五年下來,RIR 已經成了英國家喻戶曉的高價果醬品牌,連英國女皇、名廚奧立佛都愛用,每年可以創下六百萬元的營業額,並且讓五萬噸醜蔬果免於廢棄。

這個數字看起來雖然不高,但是,它每年至少使用五萬噸醜蔬果加工,從這個角度來看,「廢墟中的寶石」創造的價值何止數百萬元!

醜蔬果不只有食用價值,透過創意,它們也能成為孩子們愛不釋手的學習用品。

▲百分之百還原蔬菜真實顏色與氣味的「野菜蠟筆」。(圖/寫樂文化提供,下同)

日本青森縣的年輕媽媽木村尚子,有一天突發奇想,把不能上市銷售的廢棄蔬果回收,磨成粉,加入米油,製作成百分之百還原蔬菜真實顏色與氣味的「野菜蠟筆」,像是青蔥色、南瓜色、胡蘿葡色、栗子色等,孩子們一邊用這些蠟筆塗鴉,聞著不同的氣味,同時也認識這些蔬菜,即使不小心誤食了也不礙事。

為了實現這個構想,木村尚子在二○一四年九月成立「水的顏色」(Mizuiro)公司,並且找上當地的「東一文具行」合作,代為製作蠟筆。

「水的顏色」野菜蠟筆上市之後,深獲家長和小朋友的喜愛,一年就賣出三萬套,許多家長和老師不但把這種天然蠟筆拿來做美育工具,也當成最佳生活教材。

木村尚子的創意引起廣大迴響,野菜蠟筆的環保意涵,也引起媒體關注,日本許多雜誌爭相採訪報導木村尚子和她僅有四個員工的公司,間接地也推廣了青森蔬果的形象。

或許也有人會持不同看法,認為她這個點子是糟蹋食物,其實,青森是日本的農業大縣,糧食自主率更名列第四,僅次於北海道、山形縣和秋田縣,不但被譽為「蘋果的故鄉」,山藥、油菜、大蒜、櫻桃等農產品的產量,是日本國內數一數二的,但相對的,青森的糧食報廢率也特別高。木村尚子用報廢蔬菜做蠟筆,反而為糧食過剩的青森縣盡一分力。

野菜蠟筆的誕生,不只是為減少青森蔬菜報廢有所貢獻,也讓原本逐漸沒落的蠟筆製造業,找到新的商機。

善用心思和巧手,NG的蔬果和食物,也能變成好餐點。根據遠見雜誌的報導,荷蘭的非營利組織「浪費前先嘗嘗看」(Taste Before You Waste)創辦人卡芮多,偶然發現荷蘭人平均每人每年浪費五十公斤的食物之後,決定盡一己之力搶救食物,她號召三十多位志工,每天從超市、雜貨店收集剩食和NG蔬果回來,先在簡易廚房內把腐壞的食物剔除,再分類、醃製處理、調味加工成可以食用的餐點。

為了推廣剩食也可以做好餐點,志工們甚至寫下食譜分享,他們用報廢麵包加入果汁、果肉和肉桂做成的甜點麵包球,已是人氣點心。

除此之外,荷蘭最大的連鎖超市Albert Heijn接受員工提案,二○一四年起在阿姆斯特丹連開二家剩食餐廳INSTOCK,每天推出二十二.五歐元的三道餐點,使用的食材八成是搶救回來的NG食物,並提供可以食用的NG蔬果讓民眾自由取用,累積數量已達二十萬公斤。

上述幾個例子證明,廢棄或賣不了錢的蔬果、食材,充滿了可能性,不但能做成麵包、餐點、果醬、果汁、點心、繪畫用品,創造附加價值,還能促進地方再生,解決社會與環境問題。

搶救食物、減少浪費,打造循環再生的食物鏈,已經是全球運動,台灣近幾年剩食問題日益嚴重,一年扔掉的數量達二百七十五萬公噸,各大賣場、超市、便利商店、餐廳等零售通路扔掉的過期食品也很可觀,台中市從二○一六年起推行《台中市食物銀行自治條例》,建立愛心食材交流平台,但是局部地區推動畢竟效果有限,其實不論是政府、企業或個人,都可以效法國外的例子,有所作為,最重要是持續做下去,不斷調整改進,既是與社會共好,必定也充滿了商機。

★本篇圖文經寫樂文化同意,摘自2017年出版《走一條利他的路:徐重仁的9堂共好見學課》。原文標題「 節約節出大商機─醜蔬果的溫暖變身」。

★作者徐重仁,多年來熱愛閱讀,親身走訪海內外觀察產業最新趨勢,現為全聯福利中心總裁,曾將統一超商帶上零售業界的王者寶座,如今更一手為全聯福利中心打造出超越傳統超市的全新高度。除了是企業領航者,也主持鼓勵年輕創業族追夢、築夢的「重仁塾」,以及與小農對話、期許由推廣食育觀念的「親農學堂」講座。

★《走一條利他的路》購書通路:博客來、金石堂、誠品、讀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