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文/別在自己的碗裡下毒!

2017年02月10日 00:03

▲塑料垃圾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的威脅。(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李偉文

前幾天在環保署十多層高的牆面上,有十多位舞者吊掛繩索垂降而下翩翩起舞,這是素來擅長用戲劇化行動,引起媒體關注的綠色和平組織的一項表演。透過空中垂直舞蹈「命懸一線」的意含,喚起社會大眾關心塑膠垃圾造成海洋生物的生存危機。

其實這些年來,全世界許多環保團體都非常重視海洋裡的塑膠垃圾,因為在各地發現許多海洋生物的死亡,都與這些或大或小的生物,吃進漂浮在海裡的塑膠垃圾有關。包括前一陣子在台灣海邊發現的綠蠵龜、海豚或鯨魚屍體,消化道都因塞滿塑膠袋而無法進食或消化,簡直可以說是活活餓死的。

環保署也因應這個國際關注的議題,打算在今年4月22日的地球日發起淨灘活動,並且希望由民眾或企業長期認養海灘。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開始,台灣知名的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每年4月的地球日及9月的國際淨灘日都會發起大規模海灘撿垃圾活動,同一時間號召近萬人在全台幾十個地點同步舉行淨灘的活動。而且這些志工不只是撿垃圾,還會將這些垃圾分類研究,紀錄並且分析,也就是做長期的海岸監測。而根據統計發現,這些丟入海洋的垃圾有64%來自一般日常生活用品,以及海岸遊憩的消費物品;25%是菸蒂或拋棄的打火機,其他則是海上船隻消耗丟棄的用品

這些垃圾絕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的包裝物或容器,材質都是塑膠。當這些塑膠垃圾在潮水不斷撞擊以及陽光曝曬下,逐漸變脆、不斷碎裂,一再分解成愈來愈細碎,久而久之也會變成直徑非常微小的塑膠微粒。不過,不管塑膠碎裂到多麼微小,它始終存在大海裡,永遠不會消失不見。

碎裂的塑膠變成塑膠微粒長期累積在大海中與海洋生物體內,而尚未變成塑膠微粒的垃圾,也很可能被大型鳥類吃進肚裡而威脅到牠們的生命。像是 前幾年科學家便發現,有大量的信天翁在長大前離奇死亡。調查之下才明白,雛鳥的胃裡填塞許多垃圾,包含了打火機、彩色筆、塑膠玩具、保麗龍、螢光棒等,甚至還有燈泡呢!為了消化這些不可能消化的食物,小信天翁往往分泌了過多的胃酸,造成胃潰瘍、胃穿孔,然後就因為過度飢餓,脫水而死亡。

事實上信天翁不像許多海鳥會潛入水中追捕魚群,牠們習慣趁著昏暗的天色尋找浪花中的影子,只要看見水面有動靜,往往就是大口一咬,不分青紅皂白先吞再說,然後再飛回巢裡吐出來餵牠們的小孩,於是這些可憐的小鳥就這麼吞下這些垃圾了。

▲攝影師克里斯.喬丹(Chris Jordan)拍下許多海鳥死後腐爛,腹中全是垃圾的震撼照片。(圖/翻攝自http://www.chrisjordan.com)

此外,這些垃圾不只會危害海洋生物,對人類的健康也有長期慢性危害。除了這些裂解來的塑膠微粒,近年來還有許多洗髮精、洗面乳等強調可以去角質的清潔用品,成分裡的柔珠與磨砂,有70%以上含有塑膠微粒。這些塑膠微粒經由我們使用過的廢水流到地下道,可因為太微小了無法被汙水處理廠過濾、除去,便直接排入大海,被海洋生物吞入,於是間接危害到以這些魚貝類為食物的我們。

美國已有些地方規定不准在產品中添加這些塑膠微粒,希望能從源頭管理;而台灣的環保團體目前也已成功遊說政府立法限制這類產品,只不過,還要等待好幾年的緩衝期才會成立或實施。這些塑膠微粒即使起初是無毒的,但從下水道流到大海的途中,會吸附許多病菌與有害微生物或元素,一旦累積在海洋生物的脂肪組織裡,人類又吃進這些食物,長期下來就會產生癌症、畸形、過敏等等的慢性疾病

不要看這些塑膠微粒如此微不足道,因為有毒物質會在食物鏈中長期累積,假如一隻小蝦米含有一單位的塑膠微粒,一條小魚吃了100隻小蝦,那牠的體內就會累積了100單位的塑膠微粒;如果一條大魚吃了100條小魚,那麼大魚體內就有一萬單位;若一隻鯊魚又吃了100條大魚,那麼這隻鯊魚體內,就有100萬個單位。這些有毒的塑膠微粒被生物吃進去後無法排出,就會在生物的脂肪裡一直累積。這是種慢性中毒,長期下來會干擾我們的內分泌系統。

▲少用塑膠製品,禁用含柔珠的清潔用品,就是拯救大海的第一步。(圖/翻攝自荒野保護協會)

生命源於海洋,海洋是孕育萬物的原鄉,廣闊浩瀚的大海讓我們誤以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此外,我們也將不想要的垃圾往海裡倒,將毒物悄悄排入海洋,以為我們看不見就沒有關係,但這些東西不會真的不見!當我們從海洋裡捕撈魚貝類時,這些東西就進入我們的身體內。

所以,當我們從洗臉槽、從水溝裡沖進這些塑膠微粒與廢棄物時,就好像在我們自己的飯碗內下毒一般。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彼此相關無法分離,是個生命的共同體,也因此,保護海洋生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好文推薦

李偉文/亮了植物園,趕走了夜的美

李偉文/教改回首望:關礙非快樂學習,而是動機!

李偉文/水價貼補:台灣地層下陷的危機

李偉文/如果你不認為自己是瘋子,千萬別去創業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李偉文,長期關注環境與教育的牙醫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