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廊的實習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幫客人染髮。(圖/記者李玉梅攝)
文/謝宇程
日前,實習生被老闆不合理壓榨事件又上新聞,其實這只是冰山的一角,當然,這也是最突出水面的一角。可是水面下,仍有大量實習生所得到的待遇一直很差,學習效果也不好。
究竟實習之後,有沒有深入學到業界的工作能力?有沒有更了解自己的生涯規畫?事實上,答案常常是「沒有」。
我們都知道「學用落差」嚴重,許多人也都期待實習就是萬靈丹。真是想得美!
現在,學校不用心經營、雇主們只想找廉價(免錢)勞工,學生不懂如何挑選,也不知如何從中學習,實習只是浪費大家的時間資源,還把年輕人壓榨得更弱勢,「免洗」年輕人滿街走,要怎麼爭薪資?
「實習」不該是「到企業(低薪/無薪)工作」這麼簡單,不該這麼委屈。它應該是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合作,需要縝密設計的教學計畫。實習絕不該是在勞動中度過一段時間,而是在工作情境之中一連串的提問與思考。
用最簡單的方式描述,大概會是這樣:
1.實習生培訓方案:企業與學校要給學生什麼?
實習的開始,不該是企業和學校說:「嘿,我要5個名額,來5個學生!」這必然是失敗的實習。
企業要做好一分規畫給學校,就像任何合作都要有明確的方案。實習方案要包括:實習生的工作內容、權責與薪資,以及最重要的「來這裡實習,能學到什麼、會得到多少指導與培育?」
學校拿到這份計畫後,也該做第一階段的把關:這樣的實習機會對學生有意義、有教育效能嗎?而學校也要和企業主管談話,甚至實地勘查:這個企業可靠嗎?環境安全嗎?他過往的聲譽好嗎?
許多企業會在找員工時會做背景調查,側面了解他在之前工作上的表現。學校和合作的企業也該這麼做。
▲知名烘培坊爆剋扣實習生的勞資糾紛!學校應告知學生的救濟管道。
2.實習前工作坊:如何找合適實習方案?
學生並不會天生知道他在實習中該學些什麼、如何學習。尤其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完全壓抑學生的選擇空間,讓他們往往沒有思考「我到底要什麼?」的能力。
也因此,實習前學校要開設工作坊,在討論中和學生一起釐清:你是否已經花心力了解產業,包括蒐集資料、了解實況?如果有,那你目前對什麼領域的工作比較有興趣?如果之後成為實習生,你有什麼樣的權益、你又該付出些什麼?如何檢視企業所提出的實習方案、又該如何從中挑出自己適合的?
在這個工作坊理,學校要完整告知學生的權利和救濟管道,例如:在實習中,企業該依照規畫與承諾的計畫執行,如果增加工作要求、減少薪酬和培訓,學生都有權抗議,而學校也該有相應的管道幫助學生。
3.學生與企業主管互相面試與爭取
企業所開出來的實習方案,應該讓學生自由選擇,就像職場上,員工也是自由選擇工作一樣。
學生要構想自己想從實習中得到些什麼,無論薪資、工作方式、工作環境、主管與同事的相處方式,還有想要學到些什麼……這些是他要和企業爭取的。學生不見得全都爭取得到,但可以試著讓自己的收獲「最大化」。並且在現實之中,也要權衡割捨與妥協──但要由自己選擇,而不是被指派、被給定。
學生要能和企業主管平等問答對話,為自己爭取最好的待遇與權益、最好的學習安排;也要展現自己的長才與特質,讓企業主欣賞認同。學生要找到合適的實習企業,企業也要找到動機正確、特質正確的學生,如此雙方才能有最大效益。
當雙方最後達成共識,也該寫成合約,或至少備忘錄,明定雙方責任與權利。
4.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有意識的主動學習、摸索方向
實習,企業打開門、學校送出門,即使都萬事做足,修行成果還是在學生個人。
學生進入企業環境,必然有不適應;而企業裡的每個人也都要工作,不再能找到奶媽般的老師,每天給學生把屎把尿,盯著他看、指點迷津、講課改作業。
所以,學生要學會如何自動「在情境中學習」。學生要給自己定立學習目標,心中抓牢問題,找方法、找機會、找各種資源,帶給自己成長,回答重要的問題。
例如,學生要學會從旁聽會議、做會議記錄之中,學習怎麼開會、怎麼決策、怎麼報告、怎麼主持、怎麼陳述意見、怎麼面對反對看法、怎麼在分歧之中應對進退,這些都是極為重要的課題。上課是沒有用的,都是在實作當中不斷體會學習的。
▲實習生透過有計畫的學習,才能得到最大的效益。(圖/達志影像)
5.實習期間工作坊:如何得到最大的學習成效
少數學生天生機敏,不必別人提點,自己就可以在實際工作場域中給自己出作業,找到學習方法與進步方向。但大部分學生沒有這麼靈光,很容易就在日復一日的上下班之間、忙碌雜間之中,匆匆度過了實習時光。
學校站在有效教育的立場,可以定期(例如每月一次、每兩週一次)舉辦工作坊,帶學生反覆檢視這些問題,例如:
→在這次實習中,我如何拓展自己對產業/專業/企業的理解深度,找到自己下階段工作發展的線索?
→在這次實習中,我希望學會什麼知識或技能?
→我的實習目標,達成了多少?
→那些想達成的實習目標,是否面對某些困難?
→我有什麼方法或計畫突破眼前的這些困難?
學校舉辦實習工作坊,同時還可讓學生彼此分享經驗,或找畢業校友幫助解答疑難,並且追蹤學生所獲得的待遇、與主管及同事相處互動情況。
6.實習後工作坊:整理學到了什麼與接下來的行動
實習階段的完成,並不是為了拿到一張證書、在履歷上多一行字。實習結束後,最好要給自己完整省思的機會。如果能得到主管和同事的意見回饋,將會非常有益──無論是書面文字,或是一次面對面詳談,這都會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別人眼中表現如何。
在實習後,學生最好也能認真整理在實習中的觀察、體會、成長,並為下一階段設立目標。具體而言,學校設置的工作坊,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思考這些問題:
→基於這段實習經驗,我比較認識了哪些產業?哪個產業較適合我未來發展?
→在這段實習經驗中,我看到哪些企業體質較好,適合我未來進一步發展?
→在企業中,我適合擔任什麼樣的功能和角色?
→ 對於未來工作上需要用到的知識和技能,我該加強哪些?該如何加強?
把學生困在課堂上聽講,不是培育人才的好方法,這件事幾乎已是社會共識。許多學校面對「了解產業」的需求聲浪,紛紛將實習納入學生畢業門檻,甚至半年、一年的「必修課程」。可惜的是,多數學校的方案都是便宜行事,基本上都只是「設後不理」:把學生丟到企業後不加聞問。即便有些學校會顧及學生的薪資、安全、休假、福利等,但很少學校將實習視為「教育方案」認真經營。
企業則是在商言商,又沒有教育職能,我們一味責難「慣老闆」,其實無濟於事。更合適的切入點,應該是學校負起責任,和企業合作、協調,設計出有教育實益的實習方案,並適度陪伴引導學生,從實習工作日常雜務中抽身,在更長遠的視角下思考未來,規畫準備策略。
如此,實習才可能成為一個解答,而不是另一個「禍源」。
►►►►►作者思考未來的影音計畫「未來有問題」已經上線,舉手發問中!◄◄◄◄◄
好文推薦
●謝宇程,專欄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