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是大陸視頻網站一個知識型脫口秀節目。(圖/翻攝自Youtube)
文/及時雨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羅輯思維》甚至《得到》App的忠實用戶,應該在3月8日,都收到了這麼一條震撼的消息:「《羅輯思維》視頻版(影片版)正式停播!」這第205集,是視頻版羅輯思維的最後一集。
過去4年,《羅輯思維》在全世界累積了超過10億次的影片觀看次數,這無論放到哪裡都是相當驚人的數字。主持人羅振宇(羅胖)表示,今後《羅輯思維》將改為「音頻」版,只在《得到》App播出,播出頻率也從每週一次,改為週一到週五每天一次,每集時間則縮短到5至8分鐘。根據羅胖自己的說法,這個大改版說穿了無非是3個理由:從流量思維轉為產品思維、從大量的時間占用改為擁抱破碎時間,以及回到「本來面目」。
在分析改版背後的意義前,還是先來聊聊這最後一集的視頻版《羅輯思維》吧!羅胖在這一集當中,算是為目前整個學習生態環境,做了一個總整理,也算是自己這4年來的回顧與反省:
一、現代人的「學習焦慮症」,成因與過去已經截然不同:環境愈複雜,人愈焦慮。
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感受:現在網路上媒體愈來愈多,社交網站上的資訊愈來愈雜,照道理講,應該知識多到不行才對,但是人們卻感覺自己愈來愈焦慮。原因在於,現代人對於資訊的渴求理由,已經發生了「質變」:過去可能是為了謀生而學習,現在則更嚴峻,是為了不被環境淘汰而學習。
環境的變化愈來愈快,知識成為了「必要條件」而不是「加分條件」。若你能夠完成自個兒的「認知升級」,你的生存環境就可能就向前大大的前進一步;若你無法及時的學習,可能很快就會被環境淘汰,儘管你努力依舊。
二、現在已經沒有什麼「學業有成」、「學成歸國」這種事了,終生學習是最基本的
過去,人們可能會感受到「學習是有止盡的」,只要你大學畢業或是研究所畢業,基本上就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就算畢業後停止了學習,也不會怎樣。但是這到了今天已經被打破了:無論你知識再淵博,都不可能跟得上環境變化的速度。停止學習、停止接收資訊,轉眼間就會落伍。
更殘酷的是,現在社會上很多行業已經不講求「知識、技能的高深」,相較之下,更看重「拋棄舊知識、擁抱新知識」的速度。能夠不斷「迭代」自己的人,才能夠成為最尖端的那批人。
三、羅胖給的5個學習建議:人格、概念、縫合、碎片與目標
人格:跟人學,比跟書學還要有效率。尤其「牛人」(很厲害的人)本身就是知識的載體,能夠跟很多牛人生活在一起,你很快就會進步。如果你跑到一個下降的環境,那麼對你來說最大的損失,並不是加薪問題,而是學習環境的失去,因為牛人們都跑啦。
概念:人類是超級模式化的動物,所謂的知識,其實就是沉澱出一個又一個的概念。知識太多了,全部攤成一地,都會變成髒東西。為什麼髒?因為放錯了位置啊!米飯在飯盒裡面是乾淨的,放在衣服上就髒了。
縫合:路邊飄過的知識不是你的,你只有縫它一針,才會變成你的。如何縫合?表達一次,就是縫一針。最簡單的,寫一次讀書筆記,就是表達。光是存檔?沒用!那不是你的。縫合後,才是你的東西,知道東西在哪,才會變成你的知識。
碎片:以往的「系統化學習」拿到今天,已經變得不切實際,因為人們的時間都被各種事物給切割成一片一片的。現代人必須學習,如何妥善的利用碎片化時間,來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另外,破碎化的學習本身其實就沒有什麼錯,像《論語》就是孔子與弟子破碎化的對答記錄,誰能說裡面沒有暗藏知識?
目標:人分成兩種,一種只重視他的「立場」、「感受」、「意見」,把一堆資訊塞滿了腦袋,自己都搞不清楚什麼是真、什麼是假;還有另外一種人呢,重視的是「目標」、「方法」與「行動」,將一切都整合起來後,就會形成一個很不錯的轉換。宋朝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講的不只是「想什麼與做什麼同步」,更重要的是「從行動的角度來思考」。而行動會逼著自己把那些想法、意見,都轉化成你自己的東西。
以上大致是《羅輯思維》視頻版最後一集在講的主題內容,看完這些,想跟大家探討看看,視頻版《羅輯思維》停播,背後傳達的意義是什麼?
▲《羅輯思維》視頻第五季將轉為「音頻」方式呈現。(圖/翻攝自Youtube)
前面提到過,依照羅胖的說法,這次改版基本上不外乎3個理由:
一、從流量思維轉為產品思維
《羅輯思維》4年來累積了超過10億的觀看次數,而這每一次的觀看次數,其實都等同於替商業模式帶來一次「流量」(無論是賣書、賣會員等)。這是羅輯思維過去4年的經營邏輯,也是賺錢獲益的主要管道。而這類「先搶到流量,再思考如何導入商業模式」的做法,其實跟Google、Facebook等公司是很像的。但是還有另外一種公司也很厲害,例如蘋果公司。蘋果公司努力的把產品做好,也不去搞什麼流量,收益依然嚇嚇叫。
羅胖表示,他要放棄原來的流量思維,轉換為產品思維,回頭耕耘自己那一畝三分田。而未來的《羅輯思維》產品,也無法在YouTube、優酷等平台取得,只能從他們自家的APP《得到》來聽來看。
二、從大量的時間占用改為擁抱破碎時間
前面節目中提到,其實「妥善利用碎片時間」是羅胖對於現代人學習的建議之一。然而,過去的《羅輯思維》節目一集動輒40分鐘以上,其實它本身就占用了用戶不少時間,有違「利用碎片時間」的價值觀。此外,節目太大、太重,也會導致分享心得時不再自由。
三、回到「本來面目」
德魯克:「一旦你開了一家公司,你就開始飼養那頭野獸,就顧不上去想如何產生好的想法。結果是你的影響力就會下降,即便你在商業上獲得了成功。真正的考驗,在於對錯誤的機會說不。」羅胖認為,自己就是餵養出了一頭《羅輯思維》視頻版的野獸,這讓他覺得不太舒服:仿佛自己變成了這頭野獸的奴隸一般。於是,他決定跟它劃清界限。
能夠自由的分享所學所得,輕靈活潑,才是《羅輯思維》的初衷。
▲從視頻改以單純聲音呈現,顯示羅胖似乎對網紅這種經營模式有所隱憂。 (影片/轉載自Youtube)
除此之外,就我自己推測,《羅輯思維》的這個大改版,還有幾個可能因素:
一、商業上,其實這是標準的「養、套、殺」策略
先在優酷、YouTube等平台累積了讀者,養成了一批「不看《羅輯思維》就不舒服」的用戶,接下來呢?就是斷了這些通路的資源,想看?就來下載我的App唄!並且,只有「付費用戶」才看得到。(哪怕你總共只付過1塊錢,這也算是付費用戶)
二、經營上,羅胖似乎打算放棄「網紅」這個經營邏輯了
按照道理,就算《羅輯思維》不在其他平台播出了,在《得到》App也可以繼續以視頻的方式播出啊!為何他反其道而行,選擇退到「音頻」的領域,從「視頻」的領域淡出?羅胖不可能不知道,一旦他淡出了視頻節目,很可能會導致他建立在粉絲心目中的形象,變得愈來愈模糊。
不確定是否是過去與Papi醬的合作有所感慨,發現網紅爬的愈高、摔的也愈重,一旦不能急流勇退,中間只要出一次差錯,很可能從此萬劫不復,一切歸零。從生意經營上來講,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避險」行動。一旦羅胖開始藏鋒,被一箭射下馬來的機會,也就會降低非常多了。
三、成本上,錄製音頻的容易度要比視頻簡單非常非常多,就連音效剪輯也會變得單純許多
這個肯定可以減少大量的製作時間,降低時間、人力成本,將資源拿去做別的事。別的事是什麼呢?應該就是加強《得到》App的內容扎實度以及改善運營水平吧。
從以上3點來看,不難發現這個轉型其實與「盈利」有著脫不開的關係。羅胖試圖將《羅輯思維》的大量粉絲與流量直接導入自己的《得到》App生態圈中,並降低意外的發生機率與風險,其實是滿聰明的一步。不過,這一步能不能成功、可不可以活得下去?目前還不知道,不過《羅輯思維》的轉型,或許也可以為今天的眾多網紅們帶來一些啟發吧!
好文推薦
●及時雨,現為媒體工作者、部落客,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