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永遠是子女的靠山。(圖取自pixabay網站)
文/陳芃澄
國小某天,小阿姨突然打了通電話來,要求媽媽趕快回娘家,那天媽媽的神情明顯有異,緊張地收拾東西,我們驚覺大事不妙,聽大人的吩咐後就乖乖待在家。在那之後,家中的長輩臉色凝重、一語不發地回來,過了一會兒有人打破沉默:「外婆過世了。」
媽媽頭垂垂地,整個人像失了魂般地癱坐在沙發上,我從沒見過她這個樣子,時而安靜時而嘆氣,按耐不住自責的情緒,哭倒在我們和爸爸的懷裡:「我沒有媽媽了...。」
其實距離外婆家也不過10分鐘的車程,但那天對媽媽而言,應該是最遙遠的路途,平常是子女後盾的媽媽,那陣子變得脆弱不堪,好像有股力量被狠狠抽走。
之前術後需要人攙扶才能下床,洗澡、如廁、吃飯都靠媽媽打理,明明自己怕冷又不好入睡,為了女兒甘願窩在旁邊的沙發睡,看著她忙進忙出又擔心家裡,蠟燭兩頭燒瘦了一大圈,感到愧疚跟媽媽道歉,她笑了笑說:「有媽媽很幸福對不對?」接著若有所思地摸著我的頭:「像我媽媽已經不在了,都沒有機會像跟她一樣吃飯、看電視、聊天。」
小時候三句不離媽媽,長大後則是「媽,妳不要再唸了!」、「媽,不用幫我留晚餐,今天不會回來吃。」、「媽,我要錢買東西。」她永遠待在家等孩子回來,而孩子只在有事的時候想到媽媽。
我們認為扮演好母親的角色是理所當然,無意間忘了她們曾是被人捧在手心的女兒,偶爾想卸掉肩上的責任撒嬌、被父母疼愛,提到外公外婆的眼神,依舊像個十幾歲的少女清晰。
媽媽的角色原型是外婆,看著外婆才知道要如何育兒,支持她們成為子女後盾的人,就是因為有外婆這座靠山,讓她們更能放心走入家庭、經營婚姻、育兒,即便嫁做人婦,娘家永遠留有房間給媽媽。當子女的彌補不了失去的親情,唯一能做的就是牽著他們的手,分擔責任好好照顧長輩。
您有媽媽經、爸爸經想大聲說嗎?《ETtoday東森新聞雲》親子版歡迎您來分享育兒心得,來稿請寄「parenting@ettoday.net.tw」,並請註明「個人簡介」。本報保留篩選、修改權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更多孕兒、婆媳相關話題(報喜文、集氣文、抱怨文等),歡迎加入「歐膩的育兒媽媽經~姐就是要碎碎唸」臉書社團一起交流討論,也歡迎大家秀出任何寶寶照、懷孕照、個人美照跟臉友分享。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