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附中英文老師吳詩綺。(圖/本網資料照)
記者盧映慈/台北報導
107課綱推動「課程活化」,鼓勵老師跨領域教學,讓學習不再是「苦惱」。師大附中的英文老師吳詩綺就設計了一場「英文與化學」的課程,透過「鐵釘除鏽」的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開口用英文表達看法;有趣的課程讓學生十分投入,實驗結果出爐時,也紛紛驚呼「竟然是番茄醬最好」!
吳詩綺說,以前自己在教學的時候也都只注重文法、單字,但2006年獲選教育部補助、出國進修半年,又在2014年到美國參加為期1週的研習後,整體教學的思維產生了「轉捩點」。她認為英文是表達的工具,無論出不出國,都應該讓它是「活生生」,而不是「死板板」;剛好這學期高一的英文課有「化學」相關的課文,她就順勢拿來當作「跨領域」的教材。
▲師大附中。(圖/記者李毓康攝)
一般英文老師都會覺得化學很生硬,教這種課文的時候通常會讓「學生自己回家讀」,但吳詩綺覺得這是踏出英文老師舒適圈的機會,也能夠舉實際例子告訴學生「英文並不無聊」;一開始對化學的陌生,讓她也猶豫到底要不要到實驗室當成化學課來教,但化學老師一句「在普通教室才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讓她豁然開朗。
吳詩綺說,學習單的設計都會配合課文做延伸,比如講到手機,就會請同學寫下手機對自己的影響,使用原則的規範等等;這次的學習單又增加「預測、觀察、實作、回饋」這4項,除了讓同學們練習平常較弱的「說、寫」能力,甚至規定要用上課所教的「形容詞、使役動詞、文法句型」。透過這樣的整合方式,不但能說出自己的意見,還能往更高層的「言之有物」發展。
▲番茄醬。(圖/達志示意圖)
對於這樣的課程,同學們一開始是「不敢置信」,甚至問老師「你玩真的嗎?」但吳詩綺利用前1課的「環保寓言」跟這一課的「科普」做成教學模組,提出「環境永續」的大主題;1個月的埋哏後,學生們意願大幅提高,態度也從「錯愕」變成「滿酷的」,實驗結束後,因為除鏽效果最好的是番茄醬,太出乎意料,也有學生開始找更多資料來看,自主學習的風氣也帶起來了。
這次的實驗總共在2個班實行,其中一班正是吳詩綺的導師班。她表示,雖然很多人都覺得「沒必要做到那麼辛苦」,但「這就是她想上的英文課」,能夠看到學生真正把「英文」跟「生活」連接起來,覺得非常心滿意足。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