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扮演的角色,不會因自媒體的發展而消失。(圖/Megane Callewaert/flickr)
【社長的新媒體聊天室】
文/蔡慶輝
去中間化(disintermediation),對媒體來說可能是個新套用的名詞,也是很有意思的名詞,更是個很可怕的名詞,它無聲無息的正蠶食鯨吞媒體的生存空間。
一、
年初我寫「兩隻網路神獸夾殺黑猩猩」有提到,Google、facebook的龐大流量及大數據精準演算,2016年吃掉了65%的數位廣告市場(美國),根據數位出版顧問Digital Content Next的最新數據,全美數位廣告市場雖然在2016年第三季成長29億美元,但其中99%是發生在臉書和Google。這個現象甚至會是一個趨勢,英國《衛報》 (The Guardian)報導,預計在2020年之前,Google、facebook兩隻神獸將拿走英國數位廣告市場的71%。而台灣,這個比率也差不多。
根據動腦雜誌的調查統計,2016台灣廣告總量1271.55億元,僅較前一年成長1.63%,各類型廣告都呈現下跌,而其中網路廣告213億元則成長18%,行動廣告192億元更成長達50%。但其中,Google、facebook吃掉了多少?不僅不用在台灣繳稅,更把諸多媒體「去中間化(disintermediation)」了!特別是廣告代理商。
二、
古早以前把新聞閱聽的流程,是要發新聞的單位發採訪通知給記者,記者前去採訪,再寫稿、審稿、印刷(製作新聞影片),再送到讀者面。現在,那個臭屁的吳宗憲,用力經營粉絲團,粉絲數有197萬(最近討論數不太理想),他非常用心在他這「自媒體」上,甚至聽轉述說現在都不理記者了!以他的粉絲數及互動率,確實已高過一些「主流媒體」,他可以直接面對讀者,又何需媒體來替他宣傳?
本來新聞媒體作為一個中間者,採訪資訊、製作新聞,提供受眾篩選、製作、加入主觀意識的內容。現誰透過社群平台,當事人直接面對受眾,提供第一手沒有修飾過的內容,尤其是直播,新聞媒體持續被「去中間化(disintermediation)」。
▲自媒體發達,人人都可以拍照上傳,擁有龐大粉絲團。(圖/Luke Perkins/flickr)
三、
這聽起來像是媒體夢魘的「去中間化(disintermediation)」,真的敲響媒體的喪鐘嗎?如果是這樣,那各大學的新聞系所應該都可以先關掉了。
其實,新聞工作者與媒體本來就有很多不同專業與面向,除了新聞的採寫發佈,還提供蒐集整理與分析,絕大多數的讀者不可能在有限時間裡自己去看各個「自媒體」看他的新聞,更不可能上天下海去找第一手資訊,何況是新聞的速度、廣度與深度,還有全面性與便利性,最重要的是信賴度,媒體扮演的角色永遠都不可能因為自媒體的發展而消失。只是,大家怎麼生存下去?
「去中間化」持續在演進,從農家養豬到作成香腸烤得香香的送到你口中,中間要經過很多關卡與程序,而且最後它已經沒有了豬的樣子。它是什麼豬、加了什麼料,你只能相信產品標示或豬肉攤老闆娘嘴巴說的。這C2B2B2…B2B2C的概念,中間有多少B可以被去中間化掉?但一定有其中幾個B會留下來,因為養豬小農自己灌香腸頂多擺個小攤,無法規模化,無法如超市接觸到廣大的受眾。而創新商模的建立,或許會有新的B產生,一個新的大B取代掉原本流程裡的很多小B。這就像Costco直接到產地契約包下隔年夏天整片田的西瓜一樣。那媒體的角色與流程呢?如何創造新的大B、創造新的傳播價值與收益呢?
走鍵盤至此,據說現在有點紅的《HIStory》這部網劇裡的演員森竣、任祐成、賴東賢、蔣昀霖剛好來上我們的《明星鍵盤手》直播,我想讀這篇文章的你一定不知道他們是誰,我們的老娛樂人一開始也覺得沒顏值、沒機會,沒想到居然滿紅的。誰真的能預測某個小藝人會不會變成吳宗憲?而這一連串從劇本、選角、拍攝、上網路、行銷宣傳…的過程,就廣義的媒體來說,媒體的角色是無法被「去中間化」的。
▲「去中間化」是媒體的夢魘,卻也代表無限的契機與可能。(圖/蔡慶輝提供)
「去中間化」確實是夢魘,但卻也可能有很多的機會在裡面。混沌理論說,“一切事物的原始狀態,都是一堆看似毫不關聯的碎片,但是這種混沌狀態結束後,這些無機的碎片會有機地匯集成一個整體。”或許,媒體發展的混沌狀態還得持續好一段時間,在未知的混沌的未來,是掉滿地的碎片?還是你正有機地在匯集這些碎片成為一個整體中?
思考:一個「網紅」能紅多久?一個「自媒體」能活幾年?一個媒體如何「去中間化」,把內容直接送到讀者眼前,像以前那個沒有入口網站、沒有社群平台的美好年代?
好文推薦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蔡慶輝,ETtoday東森新聞雲共同創辦人,現任社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