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牙醫」是許多人的夢魘。(圖為示意圖,與本文無關/記者趙于婷攝)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看牙醫」是許多人的夢魘,只要聽到「滋滋滋」的電鑽聲,不少人都頭皮發麻,但也導致蛀牙成為被忽略的問題;通常只要不痛、不影響吃東西,很少有人會自討苦吃的去看牙醫,也讓原本好治療的一顆蛀牙變成滿口爛牙,甚至因為牙齒變形而影響容貌,還得費心花大錢裝假牙。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人蛀牙率大約9成,每年要花上167億元治療,占牙醫治療支出38.82%,學齡兒童蛀牙率則一直在8成左右,12歲以下兒童平均有2.5顆的齲齒。健康署表示,許多兒童習慣不刷牙造成口臭、黃牙,進而影響人際關係與自信心,只要能在學齡前培養好正確的潔牙習慣,不但國人的蛀牙率會顯著下降,未來主人翁整體的身心學習、人際關係也會提升。
▲蛀牙沒處理好會變成大病。(圖/資料照)
但市面上的牙膏大多含有添加物,像日前「全球黃指甲首例」的女童就是因為吃太多含有「二氧化鈦(TiO2)」的牙膏造成病變;國家毒物研究中心也證實,防止蛀牙的「氟化物」攝取高劑量會傷害健康,讓許多人不是選用無氟化物的牙膏,就是只用清水簡單刷。健康署強調,適當的氟化物身體可以代謝,只用清水刷牙容易造成牙面出現溝槽,卡進更多細菌,應適量使用氟化牙膏保健牙齒,才是正確的做法。
為了增強學童的牙齒保健知識,教育部國教署也委託高雄醫學大學辦理「學童口腔保健計畫」,去年已經擴大到25校,除了鼓勵學童餐後、睡前都用含氟量1000ppm以上的牙膏刷牙,也要在臼齒形成之後接受「窩溝封填」的服務。國教署表示,能夠餐後使用牙膏、牙刷潔牙是最好,但如果出外不方便,也可以用含氟漱口水或無糖口香糖暫時替代。
▼無糖口香糖可以當成刷牙「暫時替代品」。(圖/記者李佳蓉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