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洋人古墓入境隨俗 僑民跟台灣人一起在清明節掃墓

▲淡水外僑墓園由淡水古蹟博物館與加拿大僑民協會維護。(圖/新北市文化局,下同。)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淡水在150年前成為國際通商口岸,許多外國人都由此來到台灣,並且在此終老,葬在淡水外僑墓園。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表示,他們肩負守護淡水文化資產的責任,館員定期巡視,加拿大僑民協會也認養外僑墓園,每年清明節僑民入境隨俗前來禱告追念,清掃墓地,撫慰異國的靈魂,也感謝這些西方人對台灣的貢獻。

外僑墓園因為宗教信仰及職業的不同,區分為4區,呈現X形的分區,分別是東區的基督教徒,西區以商人為主,北區為官員,南區則是天主教徒。葬於此處的外國人扣除不詳者,共計有十多國別的人,職業以傳教士居多,顯示淡水在當時是個繁盛的通商港埠,也因此有著豐碩的歷史與文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馬偕對淡水貢獻良多,逝世後安葬於淡水,圖為馬偕墓一隅。

其中一位長眠於外僑墓園的德國工程師巴恩士(MAXE.HECHT,1853-1892),是清朝政府聘請的砲台建築工程師。1885年清法戰爭結束之後,劉銘傳為了加強海防,聘請巴恩士於基隆、安平、旗后、滬尾與澎湖等五海口,建造十座砲台,目前還留存的有基隆二沙灣砲台、澎湖西嶼的東砲台與西砲台、淡水滬尾礮台、旗后砲台等。

▼德國砲台工程師巴恩士的中文墓碑。

墓園中很罕見的是巴恩士的兩座墓地,根據碑文推測其一是他的朋友以英文與德文所建的墓碑;又因為巴恩士用一生打造台灣海防砲台,獲得清廷的讚揚,所以清朝政府另立一塊中文碑文「大清欽賜雙龍三等第一寶星德國人巴恩士之墓」。

淡水古蹟博物館館長柏麗梅表示,淡水區共有33處有形文化資產,博物館同仁每月巡檢,維護古蹟和歷史建築,延續先民走過的足跡,讓歷史與文化得以保存。目前雖然淡江中學暫時不對外開放,但可向學校事先預約申請,在開放時間探訪墓園古蹟,感念為台灣付出的賢哲。

▼巴恩士的英文與德文墓碑。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