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聖壹/台北報導
為了儘早促成綠能源採購的目標,Google 公司向台灣媒體說明該公司綠能源採購現況與目標,透露資料中心未來將透過購買「併網」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透過「自產電力」的方式來解決資料中心綠能源需求。
▲Google 全球能源政策負責人 Marsden Hanna 。(圖/記者洪聖壹攝)
*Google 早已在台灣完成綠能使用規劃:
如同前篇報導,Google 於 2013 年 12 月在彰化地區落成的資料中心,為了達到有效率的節能,Google 做了四件事,包括有效率資料中心的建置、投入可再生能源、投入創新的綠能源開發計劃、並持續推廣有效率的 Google 軟件,具體作法像是把資料處理作業雲端化,建置雨水儲存槽、夜間降溫及熱能儲存系統以及冷卻水交換設備等自有節電措施。
*《電業法》修法促成台灣綠能發展:
在綠能源方面,2014 年 10 月,Google 全球資料中心副總裁 Joe Kava 曾經公開向台灣媒體回應 Google 在台灣會與不斷跟工業局、台電等公部門溝通,尋找更有創意的解決方案。像是比照在美國東岸,跟當地發電廠配合,協同合作再生能源的建設,並以購買再生能源的方式,來促進綠能源的發展。
這項承諾在這幾年仍有相當大的進展,像是 2016 年 4 月,為了解決綠電憑證問題,Google 宣佈資助非營利組織資源解決方案中心(Center for Resource Solutions,CRS),針對亞洲地區推廣再生能源憑證(REC,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
另一方面,《電業法》進行 52 年以來最大服務的修正,優先開放綠能源加入發電業與售電業,全面開放用戶購電選擇權,同時成立電力交易平台與電價穩定基金,台電公司也轉型成控股母公司,其下切割成發電公司與輸配售電公司二家子公司,外界戲稱這是「Google條款」,不過實際上卻被政府官方否認,強調這項改變將有助於讓國內綠能快速發展。
*採購綠能的挑戰與原因:
Google 全球能源政策負責人 Marsden Hanna 稍早說明,Google 投入購買再生能源的原因在於再生能源價格很確定、不會受到國際油價、公用事業費率波動影響,並且具有成本競爭力,同時達成 Google 環保與永續經營的目標,當然,未來 Google 希望資料中心未來能夠 100% 使用純粹的綠能源。
這畢竟是個長遠的計劃,就現有狀況來說,發展跟採購綠電有三大挑戰,第一大挑戰是規格和成本,以位於彰濱工業區的資料中心為例,它需要的是工業級規模的電力供應,他也說明現有電場產生的再生能源,通常成本太高、產量不足以供應資料中心的需求,而在資料中心設置大型電廠是一個方式,但這麼做並沒有顯著的成本效益。
其二是發電間歇現象,以現今的技術來說,要能做到一年 365 天、每天 24 小時穩定消耗風力、太陽能等「純綠能」是非常困難的。
第三是電流去留,以第二點為前提,目前的解決方案幾乎都是「併網」,然而併網上的電流,會根據物理現象而流動,所以他們並沒有辦法透過人為的方式引導最終流至特定的位置,當然也無從追蹤這些電夠不夠「綠」。
Marsden Hanna 認為,促進台灣電力用戶購買再生能源有三:
1.讓電力用戶能夠透過併網購買再生能源
2.讓再生能源擁有成本競爭力
3.完善的檢測與認證制度,讓電力用戶能夠確認再生能源使用的可信度
這些都是為什麼 Google 台灣宣佈資助非營利組織資源解決方案中心(Center for Resource Solutions,CRS)提供種子資金的主要原因。
*Google 推廣 REC 認證,但會尊重台灣法規:
Marsden Hanna 強調,Google 推廣 REC 憑證的目的在於讓企業與個人用戶未來可購買到可信賴的綠色能源,Google 全球許多購買再生能源的主要企業大部分透過 REC 憑證制度來達到再生能源的交易,確保買賣雙方的購買量可信度。而且他也說明 Google 未來在台灣購買再生能源,雖然有跟台灣政府、在地廠商討論有關 REC 認證的綠能源採購事宜,不過並不會堅持 REC 認證,如果有其他政府單位或民間單位提供信任的綠能源認證,Google 也將遵循跟納入評估,從這角度來看,Google 在綠能源認證的採購上是採開放性的態度。
*Google 不會在台自產電力,併網對象將以永續合作為前提:
目前 Google 在全球四大洲已經配置了 15 座資料中心,並且已經達成 100% 再生能源的購買,自 2010 年至今,已經達成 20 筆、高達 2.6 GW 的再生能源交易,至今仍持續向非大型供電廠商購電,而且不止 Google 公司,包括亞馬遜、微軟、蘋果、Facebook 等公司也都投入綠能採購。
以台灣地區來說,Google 台灣資料中心的綠能源目前是向台電採購,不過 Marsden Hanna 透露,未來將透過購買「併網」的解決方案,而且會傾向於向大型發電廠購買再生資源,而且一次簽約都會長達 10 年、20 年,主要的原因在於主要是因為便利性、價格與量的確定性、以及對於買賣雙方的保障。
現場有媒體詢問 Google 在台灣「自產電力」的可能性,Marsden Hanna回應,Google 確實嘗試透過一些像是 Project Sunroof 這樣跟能源相關的研發計畫,探索再生能源應用的各種可能,不過資料中心需求量相對較大,為求資料中心有效執行任務,Google 並不會自產電力。他強調,現在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透過併網,藉由使用通過認證的再生能源來達成綠能產業的目標。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