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航/為什麼愛看行車紀錄影片?

2017年04月14日 00:10

▲行車紀錄影片多少帶有警示功能,觀者可藉此獲得學習或避免重蹈覆轍。

各大電視新聞台被指責是「行車紀錄片台」,好像台灣只剩愚蠢的用路人。但電視台愛播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普羅百姓就是愛看這種東西。細心製作、編輯的報導內容乏人問津,但只要來個車禍影片加上搞笑旁白,收視馬上飆高,擋都擋不住。

那為什麼百姓愛看呢?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相關影片獵奇、刺激,是尋常生活中的突發奇觀,因此特別引人注目。也有人說這是「旁觀他人之痛苦」,是種黑色幽默,沉迷其中,有可能會扭曲正常的價值觀。

我認為上述說法自有其理,但人之所以愛看這種片段,還有一些更重要的價值理由。這些理由不只可說明行車紀錄等「就是狂」片段廣受歡迎的原因,甚至也可解釋最近引起爭議的「教小孩」影片。

首先,真正受歡迎的,其實不是行車紀錄片,而是「生活影像紀錄」這種形式。現在處處、人人都有鏡頭,不斷錄下我們所處的時空。會被挑選出來的片段,自是相對有價值的場景,又屬於可「遇」(運氣)不可「求」(有意識的製作),與傳統製片大不相同,可帶來另一層面的樂趣。

老派傳播人會認為這些片段太過素樸,缺少價值意念,但挑選片段的過程本身就是種價值選擇,因此這些影片並非全然「腦袋空空」,一出現時就已帶有「警示」、「批判」、「公開尋求眾議」等價值企圖。

傳播人是失去了影像的壟斷權,其工作的重要性下降,但不代表閱聽人有什麼明顯的損失,觀看這種影片是他們的選擇,而他們並非沒有其他選擇。影像紀錄看似獨白,卻是種激烈競爭的對話,觀眾會挑選他們想看的,不是有上傳、爆料,就會有人想看。等新聞台翻拍轉錄,也已是相對受到歡迎的片段了,屬於落後指標。

也就是說,過去的單向、獨白的傳播已經退燒,現在大家熱衷的是一種新的對話形式,這能讓觀看者參與事件的發展。

其次,這種紀錄片是持續的第一人稱視角,提供一種特殊的體驗,類似陽春版的「VR」,讓觀者身歷其境,卻又不會真正承受痛苦與道德責任。最類似於行車紀錄片段的,其實就是第一人稱視角遊戲,而現在這類遊戲也有整合真實場景的傾向;新聞越來越像遊戲,遊戲越來越像新聞,可說是殊途同歸了。

所以不妨把觀看行車紀錄片當成是種娛樂,而且成本極低。若是將之視為獲取資訊的手段,當然是「很沒營養」,但若當成娛樂行動,問題就沒那麼大。相對來說,問題會出在新聞媒體之上。它們能夠取得頻道權利,也就承擔傳播知識與重大訊息的社會責任,如果都在播行車紀錄片,就會有過度娛樂化的倫理問題。

▲民眾愛看行車紀錄影片,除了娛樂功能外,引起爭議的個案還能激發公眾討論,成為「教案」。

還有一種價值面向是比較常被忽略的,就是這類行車紀錄片或個人拍攝影片,雖然有些具有感動與熱血等正面成分,但通常都是具有爭議或負面特質,而廣受推播。影片上傳者或當事人可能對於知名度或按讚數提升而樂在其中,但其實批判聲音遠大於正面意見。

像日前引起爭議的「家人與客人」的教小孩影片,先不論其個案的對錯,多數人之所以傳播或討論這影片,並不是支持這種看法,而是對此類教養方式提出批判與反思。因此,就算個案本身當事人或小孩確實可能受到傷害,但整體社會的思維與價值觀卻有機會因之獲得提升。

就像詭異、惡意、脫線或不負責任的行車紀錄片段,許多人只看到觀眾的獵奇與滿足過程,而認為這種觀看只有低階的滿足與價值意義,卻沒考量到這種觀看所產生的價值評價,可以產生進一步的溝通、交流,並帶來更高階的行為意識與價值判斷。

也就是說,爭議個案一旦進入公共討論的視域,就有可能提升成「教案」,讓社會多學到一些東西。裝做沒這些事,或是把這些事貶低為不需討論、不應正視、不該宣傳,只會讓社群失去藉此成長的機會。已經有人因此喪命或負出嚴重代價,社群成員若不能引以為戒,不就是更嚴重的損失嗎?

所以,紀錄影像片段的形式和內容的價值,是一個層次,其中若有爭議,當然應該解決。像是想爭取曝光的家長利用小孩,是否會對其人格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就值得相關單位深入探討。

不過「觀看影像」這樣的行動,又會產生另一層次的爭議,也同樣值得社會大眾的關注,甚至比起前一層次更加「切身」,因為若能透過影像所傳達的事件學得一些什麼,就可以幫助自己節省某些成本,甚或避免生命財產的犧牲。

所以,看人摔車並不只是好笑,而是一種行動提示,能讓自己遭受風險的機率下降一些。但要有這樣的效果,你必須在觀看的同時自我反省,才能產生出價值意義。若這些影像只是配飯用,讓你多哈兩聲,那就真有點無益且浪費了。

好文推薦

周偉航/所以,陸生和台灣學生有何差別?

周偉航/瀏海裂開是有怎樣嗎?

周偉航/打電玩課金的人是白痴嗎?

周偉航/為何加班拚不到經濟卻會傷害無辜?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周偉航,筆名人渣文本,經營粉絲專頁「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專長為倫理學,曾從事政治公關工作,目前為時論專欄作家。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