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秦漢祭天遺址 文化創新傳承的結晶

▲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經局部解剖發掘的「壇場」結構。(圖/新華社)

本報訊

與以往普遍重視「挖寶」有異,文物部門今年評選的2016年度十大考古發現更重視由物而生的文化、思想等精神領域。專家認為,這表現在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的秦漢祭天遺址等考古發現上,除了約700年的長時間皇家祭天傳統外,評選專家們更視其為國家制度文化創新傳承的結晶。

參與評選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著名考古學家劉慶柱日前在西安作「五千年不斷裂的文明」學術報告時表示,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斷裂世所罕見,重要的一條就是在國家制度文化的創新傳承方面一脈相承,譬如鳳翔發現的秦漢祭天遺址以其巨大規模和完整內涵,不僅補寫了歷史,而且見證了秉承商周祭祀傳統的秦人在發展過程中進行國家文化建設的過程,其創新傳承的精神為漢人繼承,遂下承了數千年來以中為尊的中華傳統文化。

鳳翔雍山血池遺址位於陝西省鳳翔縣柳林鎮,去年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和當地文博部門聯合組隊,在多年考古調查工作的基礎上對該遺址進行了針對性的發掘,發現了5米多高的祭天壇、祭祀坑等相關遺跡3200餘處,出土各類遺物2401件(組),遺址總面積達470萬平方米。

主持考古發掘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亞岐表示,該遺址是由中心場地、各類建築、圍繞場地的祭祀坑、道路、烽燧等各類遺跡組成的古代稱「畤」的祭祀文化遺存,其使用時間達700年。不僅秦始皇及其祖輩參與了商周以來祭天這一國家制度文化的構建,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也曾隨漢武帝參與過祭祀活動,並且留下了簡略的過程記錄。

在古代中國,早期文明中的紅山文化、良渚文明等祭祀遺址多有發現,但囿於材料限制難以清晰闡釋,到商周時期祭天的傳統漸漸明朗,天子觀念的制度文化安排推動著祭天成為人間君王統治合法性的不二之選,遂在天、地、人的世界觀念中形成了國家祭祀的制度文化。

至於先秦至秦漢時期陝西鳳翔雍地舉行祭天的禮儀,在《史記·封禪書》和《漢書·郊祀志》中均有簡略記載,西漢前期時皇帝多親自參加祭祀,或以烽火傳到都城長安,皇帝在都城郊外禮拜。隨著儒學的興起,漢平帝年間王莽頒佈元始儀,最終確立了都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的格局,廢除了畤祭,由此一直到隋唐、明清都是都城南北祭祀天地。

田亞岐說,隨著考古發掘的進行,秦漢祭天禮儀的更多細節會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公眾面前,但更重要的是傳達由物到精神傳承變化的資訊,或者說在保護遺產的基礎上研究如何古為今用,以便讓文化遺產在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創新時代制度文化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新聞來源:新華社港台部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