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時為什麼要笑? 心理師:假裝自己很好來減少痛苦

2017年05月4日 13:32

▲梁聖岳在醫院的微笑除了有人讚嘆豁達,也有人認為是冷血。(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登山情侶梁聖岳、劉宸君在尼泊爾遇到山難後47天獲救,雖然劉宸君不幸過世,但梁聖岳在醫院綻放開心的笑容仍讓人讚嘆他的豁達跟勇敢;不過有許多網友認為梁聖岳「女友死了還笑得出來」,根本就是太冷血,但美國一名心理治療師Lisa Ferentz則表示,擁有重大創傷的人微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Lisa Ferentz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的專欄中提到,在接受她治療的個案中,常有充滿著痛苦、羞辱的故事,但他們在敘述當下都會伴隨著笑容甚至笑聲,更神奇的是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Lisa認為,這不是罕見的現象,心理治療也必須透過這種「敘事內容與表現不符」的狀態,理解個案更深層的需求,就是所謂的「潛在溝通」。

▲面對諮商師,不少人選擇以笑容逃避訴說創傷。(圖/達志示意圖)

Lisa指出,討論這種重大創傷的時候,人的心理防衛機制會啟動,常見的做法就是透過「笑容」來防禦自己對創傷產生的憤怒、絕望、悲傷,這些個案認為強大的負面情緒會讓他們失去控制,整個人會被擊倒、無法復原;另外,他們也可能為了「減少這種痛苦」而用笑容說服自己「我很好」、「沒那麼糟」,甚至跟傷害他們的人保持密切關係,來證明「這是一件很正常的好事」,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性侵被害人常會成為犯罪者長期的禁臠。

林奕含疑似遭補教狼師誘姦,因為壓力而在日前自殺身亡後,她的處女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也在網路上引起許多討論;很多人質疑,書中主角遇到這種變態的老師「為什麼不報警」、「為什麼還要跟他保持交往」、「為什麼要拿錢」,甚至認為一切都是主角「由愛生恨」的控訴,但透過這種心理分析,不難理解為什麼性侵受害者常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林奕含處女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引起許多性侵案件的討論。(圖/翻攝游擊文化臉書)

除此之外,露出笑容也可能是對自己的創傷經歷感到尷尬或羞恥,為了掩飾自己的自責或扭曲、從尷尬的感覺中分心等,笑容就變成很好的手段;面對創傷時微笑的舉動,也可能來自這些受創傷的人小時候的家庭環境,如果在童年時期沒有人帶領他們正確的引導、疏通情緒,甚至透過「冷暴力」、「不准說」來控制壓抑,這些人長大後就會失去對情緒的掌握與表達能力。

遭受創傷的個案通常對自己沒有信心、缺乏自尊與信任他人的能力,這時「微笑」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都代表一種拒絕,跟治療師、或其他人強調「不要認真對待我的痛苦」,試圖轉移話題,過多的同情心反而讓他們加深「自己很脆弱」、「自己沒有用」,或是開始懷疑其他人「你有什麼目的」;另外一種面向則是,他們認為自己的經驗太糟糕,不想給別人壓力,只好透過「哈哈哈」試圖安撫其他人「沒事的」

Lisa表示,面對這種「敘述、內容不同調」的人,不用感到驚訝,也不用指責他們「為什麼你們不難過、不憤怒、不作為」,最好的方式應該是指出他們「不同調」的情況,讓他們對這件事有「意識」,才能重新連結自己真正的情緒,迎接悲傷、憤怒或其他任何感覺。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