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提醒民眾儲蓄險非定存(示意圖/記者張一中攝)
記者戴瑞瑤/台北報導
根據保發中心的統計,2015年平均每一民眾持有2.34張保單,除基本保險外,還會再額外購買保險做投資、儲蓄之用。金管會提醒民眾,目前市面上俗稱的「儲蓄險」,還是保險商品而非銀行定存,在購買前,必須充分評估自身保障需求及繳費期間收支情形,以免因小失大。
其實,以目前保單名稱來說,並沒有「儲蓄險」這名詞,基本上只要是生存給付較高的人壽保險,就被泛稱為「儲蓄險」,這類保險除了身故保險金、全殘保險金外,於約滿後通常會提供保戶定期或單筆的生存保險金。
金管會表示,保險的目的主要是替未來不特定風險預作準備,以便危險發生時能透過保險彌補損失,本質在於保障而非獲利。目前市面上俗稱的「儲蓄險」,雖冠上「儲蓄」,但還是保險商品,保戶如果提前解約,仍需支付這段期間所分攤的保障費用及附加費用,僅能拿回部分所繳的保費。
因此民眾在購買「儲蓄險」前,最好先評估自身保障需求,若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先補足保障型的保險,有餘力再考慮儲蓄型保單。且要衡量繳費期間收支情形,以免屆時因有資金需要而提前解約時,除了保障中斷外,領回的解約金也可能低於所繳保險費造成損失。
保險局局長張玉煇表示,目前有明確規定不能在DM或網路等任何通路比較利率,過去曾有查到業務員透過電銷,比較儲蓄險與定存的利率,讓民眾對於儲蓄險有所誤解,相關保險公司都有做懲處。就算業務員透過個人FB或部落格,不當比較利率推銷,壽險公會也會以自律規範作懲處。
▼購買儲蓄險前必知3大風險(圖/記者戴瑞瑤製表)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