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超/政客催眠害台灣魯蛇化

2017年05月11日 12:01

▲台灣貧富差距持續拉大,卻總有政客不斷催眠民眾一切全因世界潮流便是如此,沒法違逆。(圖/路透社/示意圖)

文/楊穎超

一如過去歐洲各國整合的寶貴經驗,近期脫歐政治的發展,仍能給予兩岸關係一些啟發。

以前台灣學界對歐盟與兩岸關係的比較,最常討論的就是:歐盟可以從經濟走向政治整合,為何兩岸在經濟熱絡之後,政治(或是人心)反而愈走愈遠?而多數人則以「新功能主義」解釋:要注意政治人物如何對應。但從近期脫歐支持者多為「全球化魯蛇」的角色來看,兩岸經濟雖熱,但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事實,使得多數未享受的台人,對珍惜兩岸交流無感。這種分配問題,其實是島內政治人物失職,也背離了「台灣奇蹟」的歷史經驗。

回顧歷史,從1952年組成歐洲煤鋼共同體開始,歐陸6個原始會員國在簽約5年內,煤鋼交易就增加了129%。正因為有這一個好的開始,1957年3月25日,這些國家又在羅馬簽署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暨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1987年7月1日,歐洲單一法案開始生效;1991年「歐洲高峰會」通過「歐洲聯盟條約」;1999年歐元(Euro)正式誕生;2004年10月29日,25國元首及外長在羅馬集會,簽署「憲法條約」,將歐盟歷史推向新階段。

事實上兩岸的經濟交流,可溯自1979年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後,中共希望台灣資金及管理技術能幫助其發展,於是少數台人便搶先登陸;1987年11月,台灣開放人民前往中國大陸探親,經濟交流層面大增。隨著台商對陸投資與貿易金額不斷增加,政府也逐步調整對陸經濟政策,於是1992年「辜汪會談」達到共識後,即逐漸放寬對陸直接投資與貿易限制。

爾後,即便台灣的兩岸政策時有進退,但2010年6月完成簽署的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仍可說是雙方建立經濟關係朝向正常化與制度化最重要之突破。這方面造就的經濟成果,可以從財政部統計資料得知。單以對中國大陸貿易而論,台灣已維持數十年出超局面;而從重要性來說,2003年起,對大陸貿易總額就幾乎占我出超金額的一半,換言之,如果缺少中國大陸市場,台灣早就變成入超國了。然同一時期,台灣偏獨人數也一路成長。若對照「新功能主義」者所認為的:「經濟無法單獨決定整合,還要看政治人物如何行動,」也就表示只有當政府、政黨和利益團體可以從過程中獲得利益時,整合才會在「外溢效應」(Spillover Effect)下發生。

▲英國主張脫歐的力量,來自於貧富差距擴大下的「全球化魯蛇」。(圖/路透社)

而近期的英法經驗則告訴我們,經濟還是能在分合當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兩國主張脫歐的力量,都是全球化下貧富差距擴大的受害者,能站上全國競選舞台的政治菁英雖然仍屬贏家,但為了奪取政權,也只能隨著民怨一起揮舞脫歐旗幟。反觀台灣經濟近年發展亦是如此。除馬政府執政後期曾出現「保一大作戰」,讓台灣的GDP成長率長期以來仍保持一定數字,但中下階層薪資卻沒有提升。就算兩岸經濟交流有所成果,但顯然這個成果讓多數中下階層人民無感。

究竟,錢到哪去了呢?其實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現象,早就指出了方向。這是台灣歷屆政府的失職。反倒是中國大陸即早發現,且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看看當年的中共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在台南學甲的談話,就能知道兩岸經濟交流成果被少數人獨享的問題有多嚴重。對此,他提出「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南部、中低收入、青年人)對台政策,甚至細到規畫契作虱目魚政策。

有政客辯稱,貧富差距擴大是因為世界潮流如此,沒法違逆。但問題是,台灣過去就是沒隨著世界潮流,才被稱為「台灣奇蹟」。這個奇蹟包括「均富」,是我們在中小學課本中耳熟能詳的故事。然現在的政客,卻反而教我們世界潮流是不可違逆的。有這些民選的政治人物,我們實只能說是自作自受。

但英法脫歐者對歐盟有怨氣,台灣中下層民眾對中共的出超卻只是無感。此次法國雖仍是由支持歐盟者當選,但只要貧富差距不減少,脫歐陣營還是會捲土重來;反觀台灣貧富差距持續擴大趨勢若不能遏止,我們很好奇無感的台灣民眾會有什麼選擇。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好文推薦

楊穎超/兩岸僵局怎解?蔡政府兩道急迫的課題

楊穎超/台灣,需要長期規畫的大戰略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楊穎超,台大國家發展所博士,曾於北京清大、南京大學蹲點研究。關注美中台、兩岸政經發展、交流議題。現於大學任教。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