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隨機殺人? 醫師:心靈孤獨+反社會人格

▲女童斷頸案兇嫌王景玉。(圖/記者李毓康攝)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小燈泡」命案5月12日宣判,士林地院指凶手王景玉殺害三歲女童,手段殘忍,判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為何近年來發生許多隨機殺人案?曾參選2016立委但失利的精神科醫師潘建志表示,他的看法,是因心病而窮困而孤獨,加上特殊人格(反社會傾向),不斷淪落,墮入地獄成魔。

潘建志表示,大部份殺人案成因不外乎是「情」,「仇」,「財」。隨機殺人當然沒有這3個因素,最重要的核心成因我認為是「病」-心病。長期生病,導致社會職業功能下降,失學失業貧困,長期生病導致人際關係惡劣,缺乏支持。他們和社會疏離,怨恨,無處可去的殺意衝著整個社會而來,包括你我。

潘建志說,因心病而窮困而孤獨,加上特殊人格(反社會傾向),他們不斷淪落,墮入地獄成魔。
台灣的社會安全網破了大洞,沒有接住他們。就算最後在法庭上,法官也不承認他們的病情造成犯行,刑法19條別說不罰,連減輕其刑都沒有,法官不認為他們需要入病監監護處分,他們一路直線墜落。

「身為醫師,我希望台灣社會能進步,盡一切可能阻止人民因病成魔」,潘建志說,台灣前幾年提高嚴重精神病患的強制住院門檻,強制住院人數大幅下降,有必要重新檢討,這不是保障人權,反而變成是人權破洞,社會安全網的缺口,掉下去之後,再也沒有力量接的住。

潘建志指出,近年來毒品防制的重刑化,毒犯暴增,占去監獄人數一半(48%),監所資源有限,戒治矯正成效不彰,不斷累犯,也加速了毒犯/患者窮困孤獨的惡性循環。毒品防制策略應該引入實証醫學的思路,甚至考慮適度除罪化,才能解決現今司法系統面臨左支右絀的矛盾困境。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