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正/低率時代,跟著巴菲特投資理財

2017年05月23日 00:10

▲股神巴菲特保守的投資原則不但穩健,且長期下來還會創造驚人的投資報酬率。(圖/路透社)

文/林忠正

低利率的時代,個人或家庭理財已經變得非常重要。從前的社會利率高多了,一般人只要節制無謂的開支,努力將錢存入銀行,大概就不必擔心往後的生活。但台灣和其他先進國家都已經歩入了低利率的年代,「理財」就不再簡單。因為現在銀行的存款利率在扣除物價成長率之後,通常都是負值,如果只知道將錢存在銀行,一定會陷入「得不償失」的泥沼,甚至有可能愈老愈窮。

低利率年代,理財更顯重要

不去考慮人口老化的問題,單單是低利率(低報酬率)的環境,就足以讓各種公、私退休基金瀕臨破產的壓力,未來,每人所能領取的退休金勢必不斷縮水。更何況,不動產在低利率的驅使之下,價格貴得驚人,若沒有父母的餘蔭,大部分的薪資階級一輩子都買不起房子。而許多不會理財又沒父母資産的人,退休後將淪為中低收入戶,陷入沒有社會救濟就活不下去的困境。因此,理財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關於理財投資,一般人常面臨如何選擇的投資標的的問題,以資產種類的選擇而言,就有存款、股票、債券以及房地產等四大類,也有很多人直接投資小事業或小生意。以上每一大類的資產標的,又有成千上百(企業品牌)的選擇。正因為選擇太多,成了許多人頭痛的問題,也因為選擇太多,帶來金融服務業的榮景!

為了選擇好的投資標的,不少人花了時間和精力搜集分析資料,但更多人喜歡朋友或股市老師所提供的「內線消息」,以追求迅速發財的機會。也有人接受銀行或保險公司的理專,以及號子營業員的建議,購買股票、債券和一大堆看不懂的衍生性金融產品。

巴菲特的選擇,正確的理財原則

一般的家庭或個人,並非經營大眾資金的創業天使、創投公司或創投基金,無法承擔過多的風險而危及生計。家庭或個人理財最重要目的,就是穏定家庭長期的收支,滿足家庭成員必要的開銷需求,行有餘力,才能冒點小風險追求更高的收入。因此,一般家庭理財必需避免風險,以保守和穏健為原則。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保守的投資原則不但穩健,且長期下來還會創造驚人的投資報酬率。因此,巴菲特的投資方法,應該就是個人或家庭理財的聖經。

巴菲投資的股票,一定是公司的現金流要大、股息要高、管理要穏健,而且股價必需是物超所值的股票(價值型股票)。按照這個保守穩健的原則,他買的股票通常是相當成熟的產業,包括了金融和保險業、時思糖果(See's Candies)、商品零售、家具裝潢、百科全書、吸塵器、珠寶、報章媒體、制服製銷、鋼鐵公司、汽車製造、電池製造、飛機租賃及運動鞋製銷等傳統產業。

▲巴菲特日前在波克夏股東會上表示,當初沒有投資亞馬遜錯過了大好機會。(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巴菲特一向不投資高科技產業,雖然他最近公開表示,後悔當年沒投資谷歌(Google)以及亞馬遜(Amazon)。事實上,他也是到了2011年,才買了一此IBM電腦公司的股票,甚至遲至去年才敲進一億多股的蘋果股票。

難道,巴菲特放棄不投資高科技的原則了嗎?如果他真的在新興科技產業發展初期,就買了IBM、谷歌、亞馬遜、蘋果等股票,那他50多年來的神奇投資報酬率,當然有可能會突破目前已經非常傲人的20%了(這平均報酬率相當於25年下來,一塊錢約可變成80、90元),但他也很可能早就倒閉了!巴菲特現在的後悔,是來自事後諸葛的分析,而投資任何股票的判斷,卻必需基於事前的預測和評估。如果巴菲特很早就開始投資新興的科技公司,他很有可能也會像別人一樣燒掉了無數的金錢而沒有任何結果;甚至,也有可能在過去的科技股票泡沫化中,壯烈犧牲了。

投資高科技,是投機而非理財

過去巴菲特不買高科技股不是沒有道理。我們從下列的例子就能看出,不少傳統產業的公司經營和財務狀況,都遠優於新興的高科技產業。

網路購物興起之後,Amazon幾乎是這個新興產業的代名詞,但比起全球最大的連鎖零售店沃爾瑪(Walmart)仍是小巫見大巫。Walmart每分鐘的平均營業收入高達90萬美元,Amazon才近15萬美元而已!此外,Walmart利潤率達營業額的3.6%,Amazon才0.4%。

有人解釋,Amazon和大部分的網購公司一樣處於成長階段,高額利潤應在未來會出現,而不是現在。但在可見的將來,Walmart 倒閉的機率遠低於Amazon,因此投資Amamzon目的在於資本利得,也就是「投機」的成分非常高,而非追求穩健的理財目的。

世界級石油超級大公司艾克森美孚(Exxon Mobil)和英國石油公司(BP)平均每分鐘的營業額也在70、80萬美元左右,利潤率高達6~8%之間;再下來才是蘋果的每分鐘35萬美元,谷哥則是11萬美元左右。雖然利潤率高達22%,卻是少數存活下來的新興科技產業。

金融業的泰斗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和高盛(Goldman Sachs),每分鐘的收入分別約為20萬美元和7萬美元;前者獲利率有18.6%,後者高到23.5%。怪不得這些投資銀行的員工,年終紅利動輒高達數十萬、百萬美元以上。至於飲料之王可口可樂(Coca-Cola),每分鐘收入也有近10萬美元,利潤率高到18.5%;百事可樂(Pepsi)每分鐘收入近12萬美元,利潤率也有10.1%。難怪巴菲特會投資在飲料這些傳統食品公司上。

▲巴菲特的投資公司波克夏,是可口可樂的最大股東。(圖/記者張一中攝)

至於製造飛機的兩霸主──波音(Boeing)和空中巴士(Airbus),產品單價雖高,但收入和獲利都不如金融業。波音的每分鐘收入是18萬美元(利潤率才5.3%),空中巴士為15萬美元(利率更低到2.6%)。整體而言,跨國企業巨人之中高科技和金融業獲利率最高,但高科技企業的投資風險相對也高;食品(飲料)業次之,零售業和網購則是相當競爭的低利潤行業。相比之下,能源產業的獲利率就穩健得多了!

S&P 500,簡單正確的理財

個人或家庭理財首要確定自己風險的承受程度,任何投資金額的失敗或虧損,絕不能危及正常的生活開支;接下來,才是依據巴菲特的投資原則,保守選擇適當標的。

如果投資的錢並不多,又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去尋找適當投資標的,那可一點也不划算。更何況還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那該怎麼辦呢?巴菲特曾建議最簡單的投資方法,就是定期購買S&P(標準普爾)500指數的股票基金(ETF),因為長期下來投資這500家美國上市大公司,股票的年平均報酬率約有6~12%之多,也比投資一般優質債券的報酬率高出不少,而且這種股票基金轉成現金的流通性又非常高,可備急用之需。

這樣小的金額,投資者就不必花時間和腦力去做功課,也不必再煩惱每個公司可能經營不善的問題。況且,這500家美國上市的大公司如果一起出了問題,那麼全球的經濟,包括台灣的經濟大概都會崩潰,且除了黃金和實體物質外,任何金融資産也大多崩盤,因此,不會有比S&P 500的股票更有價值了!

好文推薦

林忠正/台灣投資客勝過巴菲特

林忠正/台灣人將被迫吃素?

林忠正/人民幣能打敗美元嗎?

林忠正/司改爭得是民權,不是司法官特權!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林忠正,經濟學博士,曾任立委、金管會委員、民進黨副秘書長、及中研院、台大教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