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國家通過同性婚姻後 社會接受度大增

2017年05月24日 00:29

▲同性婚姻的釋憲案24日宣佈在即。(圖/記者季相儒攝)

《婚姻平權的最後一哩路》系列三

文/蔡百蕙

同性婚姻釋憲結果即將於5月24日公佈,台灣可望成為亞洲第一個實現婚姻平權的國家,值此重要時刻前夕,許多人關心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檢視其他同性婚姻早已合法化國家的經驗,包括加拿大、荷蘭和法國等,發現許多反同婚陣營關於家庭價值被破壞等的顧慮不僅未發生,社會並沒有崩潰,反而隨著合法登記同性伴侶的增加,各國同婚支持度大增至近7成。

「2000年,只有3分之1的人支持同性婚姻,到了2015年,有多達7成的人支持。」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政經暨公共事務處副處長石曉梅(Charmaine Stanley)指出,同性可以結婚現在對每個人來說是很平常不過的事,根本也不會覺得這有什麼不一樣,「社會沒有崩潰,一切如常。」

加拿大之外,其他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例如美國和英國等,社會對同婚的反對也隨著時間過去,自然而然地減少。在法國,通過同婚後的第一個周末,有多達30萬人上街抗議,1年之後,剩15萬人上街反對,再隔1年,剩下7萬多人抗議。同性婚姻釋憲案申請人祁家威形容,「跟輻射半衰期一樣,逐年減半。」

在加拿大,甚至因為婚姻平權通過已10年以上,年輕世代在記憶中根本不知道沒有婚姻平權的社會是什麼狀況。石曉梅表示,她有一位在加拿大大學教政治學的教授朋友提到,一次在課堂上討論婚姻平權時,一位學生說,完全無法想像以前沒有婚姻平權的情形,「對年輕人來說,沒有婚姻平權反而很奇怪。」

以下列舉幾項反對同性婚姻的主要訴求,對照其他國家的經驗,證明實際上並未發生。

.傷害兒童權益?

同性配偶是否適合當家長?保護兒童權益是反對婚姻平權的主要訴求之一。在英國,卻是早已為了處理孤兒的議題,甚至在通過同性婚姻之前,已先開放同性伴侶領養小孩。

根據英國教育部的最新統計,2016年同志領養的數量,已佔收養兒童總數的9.6%、將近1成。尤其在全國領養數量整體下降時,同志伴侶的領養數仍維持和前一年相同,共計領養450個小孩。

至於在加拿大,石曉梅表示,同性婚姻通過後,事實上對孩童的保護更好,早在一個1999年的法庭案件中已裁定,為了小孩的權益,同性伴侶和異性伴侶應享有同樣的社會津貼,因為如果基於家長是同性伴侶就不給予孩童支持津貼,會傷害到的是小孩,「所以,承認同性家庭是一個保護小孩的方式。」

石曉梅也引用一個真實案例指出,婚姻平權合法化之後,有同志家長的12歲Robbie說,「現在,其他小孩再也不能說我沒有一個真正的家庭了!」她對此深受感動,「對小孩來說,承認他們的家庭很重要,如此一來他們才不會被污名化,不會被其他小孩看不起。」

.家庭價值崩壞?

來看全球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荷蘭,2000年通過同婚後,到了2015年,男同配偶的離婚率15%,低於異性戀18%的離婚率。

至於到2013年才推動同性婚姻的英國,當時執政的保守黨主要論述甚至是宣稱「有助於鞏固婚姻制度,」因為同性婚姻立法奠基於「促進平等」的信念,認為有愈多的國民願意結婚,社會的凝聚力就愈大。

加拿大的經驗也雷同。石曉梅指出,婚姻平權辯論時,反對方多主張婚姻是社會的基石,必須保護婚姻制度,「但這正是讓婚姻平權重要的原因,很多事有賴於2個人的配偶關係是否被承認,包括年金和繼承權等等,如果反過來看,這是是為什麼社會需要婚姻平權。」

.同志青少年自殺率下降

他國同婚合法後的經驗不僅破除了反對陣營的主張,甚至可證明正面的社會效應。

《美國醫學會兒科期刊》(JAMA Pediatrics)的最新研究指出,自2015全美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後,青少年的自殺率下降,其中同性戀與雙性戀青少年自殺率的下降尤其顯著。

這個研究範圍橫跨美國47州,總計接受調查的學生有76萬2678人,其中有23萬1413人是同性戀或雙性戀,受訪學生平均年齡是16歲。

該研究指出,同性婚姻合法化與青少年自殺率降低直接相關,因為政策制定者意識到,那些影響同性戀與雙性戀者的社會政策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健康,而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後,讓同志青少年覺得被社會接受了,對未來抱著更大的希望。

這些正面的婚姻平權社會效應不該被忽視,在同婚釋憲案結果宣佈的前夕,更是那些在佔領司法院的反同團體該正視的現實。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