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最為人所知的習俗就是吃粽子。(圖/ETNEWS資料照)
記者張瑋庭/台北報導
相信就算不太知道端午節由來的人,一定也吃過粽子,畢竟民以食為天,但如果有外國朋友想知道端午節的由來,你卻一臉「我不知道啊」的窘樣,豈不是讓別人笑話了。以下整理端午節相關習俗及由來,讓你快速變成端午節專家。
端午節之所以要掛菖蒲、艾草跟灑雄黃酒是起源於「惡日」,商周時期,5月所在的「仲夏之月」是夏季禁忌最多的一個月份,人們把5月視為「惡月」,5日則為「惡日」,這和人們對入夏後自然萬物開始換季而導致的恐懼心理有關。當時,人們普遍認為這天是非常不祥的日子,婚喪喜慶、開工開業等民生事物都會避免在端午節進行,也會進行各種儀式來驅邪避凶。
▼包粽子跟划龍舟都是端午節的習俗。(圖/記者李毓康攝)
端午節由來則是源自於愛國詩人屈原,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在宮中輔佐楚懷王,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卻因為才能超群而遭受其他大臣與寵妃鄭袖的妒忌,受到很多誹謗與排擠,而漸漸不被楚懷王重用。有一次秦國想要以通婚的名義與楚國建立黃棘之盟,屈原察覺有詐極力反對,但楚王只聽信其他大臣的讒言,屈原心灰意冷地辭官自我放逐到漢北,也有說法表示他是遭人誣陷而被貶官流放。
不久之後秦國果然起兵將楚國攻破,楚懷王也慘遭殺害,屈原聽聞此消息後悲痛欲絕,認為自己已失去存在的意義,便抱著石頭投入汨羅江自殺,當地的百姓被屈原的愛國情操感動,就用竹葉包著糯米的飯糰投進江中餵魚吃,希望魚不要吃屈原的屍體。相傳當時有人想要找尋屈原的屍體,所以就划著船在汨羅江上找,就演變成划龍船的習俗了。
後來世人為了紀念屈原,便在每年的5月5日當天舉行包粽子跟划龍舟等儀式,也因屈原是一個愛國詩人,所以這天也叫做詩人節,英文則是龍舟節(Dragon Boat Festival)。雖然屈原英年早逝,讓後世十分惋惜,不過他也留下許多值得永世流傳的作品,像是《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都對後來的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端午節必吃的粽子,你最喜歡哪一種口味?快來投票表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