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轟炸「珍貴影像」曝光! 美國空軍:好奇心殺死台灣人

▲豐原廟東夜市遭到美軍為首的盟軍空襲轟炸照片。(圖/《台灣大空襲》張維斌、甘記豪合著,前衛出版社提供,下同。)

文/《台灣大空襲》張維斌、甘記豪合著,前衛出版社提供。

本書所記載的空襲,是美國為首的同盟國飛機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對日本統治下的台灣與澎湖發動的空中攻擊行動。除了由轟炸機群或掛載炸彈的戰鬥機所執行的轟炸(Bombing)任務之外,各型飛機在掃蕩(Sweep)、打擊(Strike)、目標區空中戰鬥巡邏(Target Combat AirPatrol)、夜間騷擾(Heckling)、佈雷(Mine-laying)、武裝氣象觀測(ArmedWeather Reconnaissance)、武裝偵巡(Armed Search and Reconnaissance)等任務中攻擊台澎地區陸上目標與港口船隻的行動,皆屬於本書涵蓋的範圍。

本書的記述方式從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14th Air Force)於1943(昭和18)年11月25日首次轟炸新竹飛行場開始,到1944(昭和19)年8月底為止,美軍對台灣的空襲相當零星。1944年10月間,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Task Force38)雖然出動大批艦載機密集攻擊台灣各地,第20航空隊(20th Air Force)的B-29 轟炸機也配合實施轟炸,但是在10 月17日之後,美軍的對台空襲行動又再度停頓。

不過從1945(昭和20)年1月3日第38特遣艦隊再度以艦載機大舉攻擊台灣開始,美軍飛機就幾乎天天空襲台灣。其間第5航空隊(5th AirForce)從1月中旬開始逐步成為空襲台灣的主力,另有美國海軍的陸基型飛機在經常性的武裝偵巡任務中,對沿途發現的目標發動攻擊。第5航空隊在7月下旬從菲律賓移防到沖繩,因此暫停空襲台灣。

第13 航空隊(13th Air Force)於8月初接手空襲任務,直到日本在8月15 日宣布投降為止。本書對1945年1月到戰爭結束的7個多月期間是以逐日記載的方式編寫,對於沒有任何空襲行動的日期也盡量交代其原委,以完整呈現美軍在戰爭後期空襲台灣的脈絡。

▲澎湖馬公也遭到空襲轟炸。

比較不為人所知的是,當時空襲台灣的飛機不限於美軍,澳洲皇家空軍、英國皇家海軍的飛機都曾零星的參與,編入第5航空隊的墨西哥空軍戰鬥機中隊亦曾出動飛機到台灣執行任務。因此本書也取得澳洲、英國的相關戰爭檔案,還原這一頁鮮為人知的歷史。

以往有關台灣空襲的記載或回憶,甚少提及在夜間進行的部分。

事實上,第5航空隊是以夜間騷擾轟炸展開空襲台灣的序幕,即使後來都集中在日間攻擊台灣,夜間轟炸任務依然持續進行。甚至在日間空襲受天候影響而取消的當天夜裡,執行夜間騷擾轟炸的飛機有時仍會出動,讓日軍與台灣民眾整夜不得安眠。台灣總督府統計各地空襲受災狀況的《臺灣空襲狀況集計》,在昭和20 年1月及2月尚有晝、夜分開記載的空襲統計,從3月起即無夜間空襲的記錄。本書等於補足了這方面的缺漏。

▲米機襲來封面。

美軍飛機在執行空襲任務中拍攝的照片,也是構成本書的重要元素。美軍拍攝這些照片的本意,主要是用以評估空襲對目標所造成的損壞狀況,其次是蒐集新的情報。不過從史料的角度來看,這些照片卻意外的為台灣保留了當時的影像。為了配合本書編寫的體例,書中所有照片均有明確的拍攝日期,以便與文字敘述直接對照。對於部分在低空拍攝的照片,則特別考證出照片上景物的確實位置,並透過現今的地標作為說明的參考,讓讀者能穿越古今,與台灣空襲發生的時空建立更深的連結。

關於執行空襲任務的部隊單位,本書盡可能詳述到中隊(Squadron)的層級。不過因為美國海軍航空母艦上各型艦載機中隊的番號皆與所屬的艦載機大隊相同,為避免文字過於冗長累贅,本書均以艦載機大隊為代表,讀者可從機型直接判別參與的中隊。美國陸軍航空隊轟炸機部隊按其配備之轟炸機型大小,有極重型(Very Heavy)、重型(Heavy)、中型(Medium)、輕型(Light)等編制之分,本書為求簡明也將這些編制用語自部隊名稱中略去,讀者同樣可從執行任務的機種判別。

除非另有註明,書中所述的時間均以相關美軍檔案普遍使用的軍用時區I(Item)為準,相當於日本標準時間,比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快9小時。儘管各作戰部隊的任務報告及單位月報是本書的主要參考資料來源,但因數量龐大,本書並未按照學術規格將這些文件一一列舉在最末的參考文獻中,以免徒增篇幅卻無效益。有心的讀者仍可利用本書寫作的體例找出單位番號與任務日期,再循相關管道取得任務報告或月報。本書最後所列之參考資料僅有彙整式體裁的檔案文件,及相關的專書、論文、網站,其中幾個網站是研究太平洋戰爭的寶庫,非常值得深入探索。

▲彰化孔廟。

美軍在空襲台灣前通常會事先規劃當次任務預定要攻擊的主要目標(Primary Target),但由於任務中可能受到天候、故障、敵軍反擊等因素的影響而無法攻擊主要目標,所以往往還會指定第二順位的次要目標(Secondary Target),有時候甚至連第三順位或第四順位目標都會事先規劃好。部分任務僅指定主要目標,並未規劃第二順位及其後的預備目標,而是由執行任務的機員伺機選擇攻擊所謂的機會目標(Target ofOpportunity)。特別的是,有少數台灣空襲任務的目的就是攻擊機會目標,所以連主要目標都沒有指定。在1944 年10月之前,第14 航空隊對台灣的零星空襲以騷擾的性質居多,目標以飛行場與港口為主,但是對日軍造成的損害不大。

第38特遣艦隊在1944年10月及1945年1月兩度以艦載機大舉攻台,目的在阻斷日軍從台灣增援菲律賓,因此以飛行場、飛機、港口、船舶為主要攻擊目標。不過由於台灣在1月間的天氣不佳,所以常見改炸機會目標,甚至取消任務返航的情況。第20航空隊的B-29 在這兩段期間的對台轟炸任務跟第38特遣艦隊的目的相同,主要也是轟炸飛行場與港口。雖然B-29 經常在耆老的回憶口述中出現,事實上B-29用於轟炸台灣的時期非常短暫,次數也不多,但可能是因為投彈量大、破壞力驚人,而讓長輩們印象深刻。

▲▼台灣屏東潮州遭轟炸時,下方有2人好奇探望美國飛機被擊斃,美軍標題寫著「好奇心殺了貓或台灣人」。

第5航空隊負責空襲台灣的期間長達6個多月,出動的飛機最多、投彈量最大。所以第5 航空隊在戰爭結束後,對於在台灣地區出擊的飛機機型與架次、投下的炸彈型式與數量,根據空襲目標的類型按月作了非常詳盡的統計分析。

飛行場在前面4個月內都是第5 航空隊最主要的空襲目標,不論是以出擊的飛機架次或以投下的炸彈噸位統計都是最高。這是因為美軍計畫於4月1日登陸沖繩,必須在登陸行動前先摧毀日後可能用來增援的日機和出動的基地。待登陸作戰發起後,又因日軍自殺飛機屢次攻擊美軍艦隊,所以再加強轟炸可能部署這些飛機的台灣飛行場。

美軍在初期多以通用(General Purpose)炸彈轟炸飛行場,目的在摧毀棚廠與維修設施。但這些設施很快就遭破壞殆盡,所以後來破片殺傷彈(Fragmentation Bomb)成為最普遍用來對付飛行場的彈藥,透過密集的彈幕提高擊中日軍於周圍藏匿之飛機的機率。

房屋建築在1945 年3 月躍升為僅次於飛行場的主要空襲目標,到5月和6 月更成為第5 航空隊出動飛機架次最多、投彈噸位最高的空襲對象。美軍轟炸一般房屋建築的目的除了摧毀深入各地的小型軍事或工業目標,同時藉此削弱台灣從事生產的人力,並瓦解民眾的信心與意志。因為當時台灣有許多房屋為木造,第5 航空隊在台灣所投下的燒夷彈(Incendiary Bomb)與汽油彈(Napalm Bomb)中,有半數以上用於轟炸房屋建築。但如以絕對數量來計算,用於轟炸房屋建築的彈種仍以通用炸彈為最多。

▲嘉義蒜頭糖廠。

以第5 航空隊出動的飛機架次或投彈噸位來論,台灣的工業生產設施是僅次於飛行場和房屋建築的第三位。美國海軍艦載機於1944年10 月間即曾轟炸工業設施,但僅限於規模較大者。在各種工業生產設施中,製糖所由於可利用製程的副產品糖蜜生產酒精,作為燃料之用,因此製糖所及其附屬的酒精工場遂成為第5 航空隊負責空襲台灣期間持續轟炸的工業目標,並發展出獨特的B-25 雙機打擊戰術。以數量而言,用於轟炸工業生產設施的彈藥主要為通用炸彈及傘降破壞彈(Parachute Demolition Bomb,或Parademo)兩種。

第5 航空隊對港口設施的攻擊強度僅略低於工業生產設施。第38特遣艦隊在1945 年1 月攻擊台灣的行動中,多次聯合數艘航艦的艦載機密集轟炸高雄港,基隆港則因北部的天候持續不佳而倖免。第5 航空隊開始空襲台灣之初,仍不時以高雄港為轟炸目標。而由於高雄港位於美軍轟炸機返回菲律賓的必經之路,因故障而提前折返或完成任務後仍有炸彈卡在彈架上的轟炸機,經常在返航途中在此投下炸彈。估計在4 月下旬左右,高雄港已失去大部分的船運功能。及至6月中旬,美軍研判基隆港已取代高雄港的運輸功能,因此連續數日猛烈轟炸基隆港。用於轟炸港口設施的彈藥中,以通用炸彈的數量最多。

第5 航空隊在台灣的其他空襲目標包括鐵路運輸、防空陣地、煉油設施、補給設施等,但是攻擊的強度在整體上不如其他類型的目標。在第5 航空隊用於空襲台灣的各型飛機中,不管以出動的架次或投彈的總重來統計,B-24 重型轟炸機都名列第一。在台灣戰場上,B-24主要是從高空轟炸大面積的目標,例如港口、飛行場、城市等。由於少數的B-24 上加裝了H2X雷達,所以B-24 也負責執行夜間騷擾轟炸。

B-25 中型轟炸機出動空襲台灣的架次僅次於B-24,主要任務是在超低空對城鎮的房屋建築、工業生產設施、飛行場的飛機掩體、鐵路運輸設施進行轟炸及掃射。不過因為B-25 的載彈量較小,所以對台灣投下炸彈的總重還不如只短暫出現在台灣戰場的B-29。

戰鬥機除了為轟炸機護航和執行掃蕩任務,有時也會掛載炸彈轟炸地面目標。如果與後期才加入台灣戰場的P-61 夜間戰鬥機合併計算,這些戰鬥機執行轟炸任務的架次略少於B-25,主要轟炸的目標是房屋建築與飛行場。不過由於戰鬥機的載彈量很小,所以投彈的總重量不到B-25 的三分之一。

第5 航空隊在台灣還使用過A-20 輕型轟炸攻擊機,負責在超低空轟炸與掃射獨立的工業設施。A-20 的後續機種A-26 在戰爭結束前也加入台灣戰場,但出擊次數極少。

▲高雄-屏東阿緱製糖所。

值得注意的是,第5 航空隊在後期已經取得完全空優之後,也利用台灣作為測試新武器的場所。當時最新銳的B-32 極重型轟炸機,即利用台灣進行大部分的實戰測試。造成羅東地區死傷最慘重的一次空襲,就是B-32 實戰測試的最後一次任務。由於B-32 的載彈量可媲美B-29,在台灣出動的架次雖然不到A-20 的十分之一,投下的炸彈噸位卻直逼A-20。第13 航空隊的B-24 在8 月初接下空襲台灣的任務後,飛行場再度成為主要轟炸的對象。然而在短短兩周內,日本即宣告投降。

「躲空襲」是許多經歷過太平洋戰爭的台灣老一輩共同的記憶。以往記述台灣空襲的文字,也大多是基於耆老們的個人回憶。而過去因為不易取得戰爭史料,依據歷史檔案寫成的台灣空襲書籍非常稀少,從今天來看,這些書籍所呈現的樣貌也略嫌破碎、殘缺。人的記憶會隨著歲月的逝去而日漸模糊,殘缺的客觀記述則容易有想像的空間。於是我們看到的台灣空襲夾雜著無意與有意的錯誤,爭議開始出現,以訛傳訛的情況屢見不鮮。

本書選擇從空襲發生當時的戰爭檔案為起點,逐日、逐次的完整呈現空襲任務的細節,也許文字看來會較為冰冷,但應該可以據此建立起大家未來討論台灣空襲的基礎架構。從這個客觀架構出發,就比較容易釐清過去因資訊不足而產生的誤解,長輩們的個人記憶也可以找到其時空的位置,讓台灣空襲呈現出更為正確、豐富的樣貌。

舉例來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及新竹市文化局的官方網站均有,「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新竹地區的落彈量排行全台灣第一名」的說明文字(於2015年7月10日瀏覽的結果)。但根據第5航空隊的統計,在新竹市的投彈噸位還不到高雄市的一半。如果再加上第5航空隊接手空襲台灣之前第14航空隊、第38特遣艦隊、第20航空隊的投彈量,以及之後的第13航空隊投彈量,高雄市的落彈量更遠遠超過新竹市。其實讀者只要從頭到尾看完本書,即使不用紙筆作精確的統計,也自然會對前述官方網站上的說法起疑。

▲轟炸錦水徒中所拍攝。

網路上對於美軍是否曾經刻意以台灣民眾居住的城鎮為空襲目標有熱烈的討論。以往對台灣空襲的記載比較屬於概括的性質,很難用於釐清這個問題。但如果從每次任務的角度來看,就比較容易解決。當時的科技的確不易做到精確轟炸,炸彈因為投彈時的偏差而落到民眾居住的地區確實經常發生。然而美軍的任務報告也清楚顯示,有些任務就是把城鎮的建築列為主要目標,有時候則是因故無法轟炸列為主要目標的軍事或工業設施,而將民屋當作機會目標投下炸彈。

空襲任務出動的機種和掛載的炸彈類型也是重要的線索。如果聽到長輩回憶起B-29 空襲台北的往事,或是B-24 低飛下來掃射,我們就可以理解,這其中的錯誤訊息是因為他們並非軍事專家所造成的無心之過。當耆老們提起美軍飛機以燒夷彈轟炸麻豆,市場的人逃進旁邊的水溝卻被流進水溝的燒油燒死,我們也可以透過本書知道這確實曾經發生過。

謹以此書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週年。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軍武熱門新聞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