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表示會推動高教「公共化」。(圖/教育部提供,下同)
記者盧映慈/台北報導
高等教育一直因為「研究取向、忽略教學」被人詬病,隨著頂尖大學計畫將在今年落幕,教育部決定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除了規定50%經費必須運用在教學上之外,也力求「高教公共化」,要求學校必須增加弱勢生的比例,真正達到「提升國民競爭力」的效果。
教育部表示,國家需要高品質的人才創造未來,所以「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過去高教升等以學術研究為主,導致老師們都只注重SCI、輕忽學生學習成效,甚至產生造假等違反倫理的事情;為了讓高教回到「教育」,除了推動高教深耕,也公布「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將30~50萬的經費補助給創新教學、開發新教材與教學活動的優秀老師。
另外,為了避免在計畫下產生各校「同質化」的結果,教育部也更改大學評鑑方式,要求各校公開辦學資訊,鼓勵老師參加區域議題,帶領學生共同探討「發展需求」,讓知識真的能「學以致用」;同時建立教育部、學校及審查委員的三方溝通機制,取代過去書面與簡報會議的審查,讓教學現場被看見。
對於教育部的計畫,支持方認為高教終於能回歸教學,畢竟大學不是研究院,學生也不一定要當研究員;但反對方卻覺得這是將「大學高中化」,高等教育跟研究本來就不能分離,帶領學生從研究中學到新知識,才是好教授。另外,技職體系如果只重教學,缺乏實際操作、創新研究,也不能從「文憑」的迷思中走出自己的路。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