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南海開採「可燃冰」,累積產量超乎預期。(圖/翻攝新華網,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南海海域「可燃冰」試採目前已經持續了6周,累計產量超過23萬立方公尺,其間因經受颱風「苗柏」考驗,原本預計會對試採工程有嚴重影響,但是結果卻獲得超預期的突破。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試採現場指揮部指揮長葉建良表示,「開採最高產量達每天3.5萬立方公尺,平均日產超過1.6萬立方公尺,天然氣產量穩定,甲烷含量最高達99.5%。」
中國官方表示,經過 30 年調查研究後,終於在南海海域成功開採出「可燃冰」,並宣稱 2030 年前就可進行商業開發。「可燃冰」的分布非常廣,全球蘊藏量估計有 2 萬兆立方公尺,比現有油氣資源規模還大,可供全人類使用 1千 年。
中國在2002年正式把「可燃冰」開採計畫列入國家計畫之一,並在2004年派出研究員與德國科學家進行了第一次海底取樣,由於「可燃冰」的硬度很高,不容易開採,因此中國「可燃冰」取樣延後3年,直到2007年才順利完成。
而這次試採成功的「可燃冰」指的是天然氣水合物,由甲烷氣和水組成的固態物質,換言之,就是一種泥質粉砂類型的礦藏,因外觀看起來像冰塊,而且可以燃燒,所以被稱為「可燃冰」。在自然界產生的「可燃冰」包含的氣體分子以甲烷為主,所以也常稱為甲烷水合物。
雖然世界各國對於「可燃冰」的開採技術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但是開採後必須投入大量資金來建置設備跟發展研究,跟石油與天然氣相比,成本上高出許多,自然不符合經濟效應,因此「可燃冰」的開採到目前為止仍尚未普及。
全球石油、天然氣在近年來快速消耗,當務之急就是要積極開發新能源,才能使各種產業持續運作,因此許多人將「可燃冰」視為21世紀最有潛力的新能源,未來當其他能源漸漸枯竭時,「可燃冰」的應用就可以取代石油。然而,不管任何能源都有耗盡的一天,所以人類必須珍惜並妥善分配資源,才能讓地球生態永續發展。
▼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平台上的鑽井塔。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