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行2萬公里找資源! 「海洋六號」240天遠洋科考啟程

「海洋六號」240天遠洋科考啟航。(圖/翻攝自新華網)

▲在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海洋六號」科考船駛離碼頭。(圖/翻攝自新華網,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考船在26日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啟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深海地質調查航次和中國大洋41B航次科學考察任務,在太平洋開展資源、環境跟生物等調查。本航次也將首次為來自迦納、墨西哥等國的青年科學家提供國際培訓,促進世界深海事業的共同發展。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表示,「此次跨年度調查航次任務繁重,整個航次歷時240天,預計總航程約22000公里,計畫2018年2月返回廣州。」他也介紹,「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共有3個航段,本航次將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在西太平洋國際海域開展深海地質調查,為進一步瞭解西太平洋區域地質概況以及全球氣候環境變化提供基礎資料。

「海洋六號」是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型科學考察船,長約106公尺,滿載排水量達到4650噸,2009年正式交付使用。「海洋六號」以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為主,集地震、地質調查等多項調查功能於一體,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艘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從2011年開始已完成了6個大洋航次和4個深海地質調查航次和一個南極航次的調查任務,成為中國大洋航次調查的排頭兵。

▼在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船員給「海洋六號」解開纜繩。

「海洋六號」240天遠洋科考啟航。(圖/翻攝自新華網)

本航次首席科學家、廣海局副總工程師何高文表示,「本航次調查區域受天氣影響較大、航次時間長。」西太平洋是颱風發源地,海況不佳會直接影響調查區,造成進度延誤;本航次時間預計240天,是一個跨年度的航次,對人員身心狀態是個考驗。經過前期將近1個多月的備航工作,終於完成了3次南海設備的海試以及相關設備的準備。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等14個單位將參加本航次,參航人員約218人,也是「海洋六號」執行大洋科考人員最多和參航單位最多的一次。此次遠洋科考,「海洋六號」將利用先進的調查設備,開展多波束測量、淺地層剖面測量、海底攝像、溫鹽深測量、錨系觀測、生物分層拖網跟重力測量等調查。

近年來「海洋六號」在大洋及深海地質調查方面成果頗豐,在太平洋國際海域開展了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和深海沉積物稀土等資源調查,圈定了成礦有利區;開展了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在多金屬結核礦區和富鈷結殼礦區,開展回波勘探技術的應用,提高了勘查效率;開展了合同區環境生物調查,完成了富鈷結殼合同區綜合環境生物調查,為富鈷結殼合同區環境基線提供了基礎資料。

自1986年以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先後組織實施完成了16個航次的中國大洋科學考察活動和4個航次的深海地質航次,並分別於1990—1991年和2016—2017年間兩次開展南極南大洋科學考察航次任務。此次遠洋科考對於中國參與國際海底資源開發、增強資源的戰略儲備和推進中國深海高新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海洋六號」上的科考人員跟圍觀民眾揮別,踏上海洋調查之旅。

「海洋六號」240天遠洋科考啟航。(圖/翻攝自新華網)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