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打破兩岸冷僵持?黃介正:戰略主動、彼此包容

▲▼總統蔡英文在科技部長陳良基陪同下,視察生醫產業。(圖/記者陶本和攝)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指出,兩岸關係緊繃的真正轉折點是太陽花運動,而非新政府上台。(圖/記者陶本和攝)

記者蔡百蕙/台北報導

兩岸關係遲無進展,如何打破冷僵持?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前陸委會副主委黃介正接受《ETNEWS新聞雲》專訪時表示,目前冷僵持的局面是雙方戰略怠惰的結果,持續下去對彼此都不利,宜掌握「同屬於兩岸的戰略主動」,包容彼此的核心價值,並「建立階段性的互動架構」,該主張也符合總統蔡英文提出的新模式概念,如此,才能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下,合作共贏。

去年520就職當天,中國大陸稱蔡英文演說是一份未完成的答卷,黃介正認為,這表示對岸對於蔡英文是否仍尊重和接受過去兩岸交流的共同政治基礎、也就是九二共識存有疑慮,因此希望台北方面能夠釐清,如果北京方面認為蔡政府沒有把答卷完成,就無法和台灣維持過去制度性的交流。

迄今兩岸維持冷僵持的局面,黃介正則指出,真正關係緊繃的轉折點,其實是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而非新政府上台,當時中國大陸就發現,透過協商談判無法解決兩岸間存在的許多問題,「因為台灣可以說停就停,甚至改變遊戲規則,」立法院還強烈要求先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於是中國大陸才慢慢縮回去,從兩岸協商談判解決問題,變成採取片面的作為。

他舉例,尤其在政治關係上,大陸的單邊作為包括M503航線(2015年3月29日啟用)、卡式台胞證(2015年7月6日上路)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2015年7月1日頒佈),其中第11條還規定:「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在內的共同義務。」

「新加坡的馬習會只是曇花一現,事實上,馬習會以前,中國大陸應該已經做出蔡總統當選的判斷。」黃介正說。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圖/記者蔡百蕙攝)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認為,兩岸目前的戰略怠惰對彼此皆不利。(圖/記者蔡百蕙攝)

此外,他也認為,兩岸關係最大的問題在於,雙方決策層級似乎都在等對方先讓步,演變成「戰略怠惰」的局面,都不急於改善關係,但如此一來,國際強權就有了介入的空間,「用白話文講,美中台已經不是平衡的三角,而是一個畸形的三角。」

因為台灣很小,如果兩岸維持一定程度的關係,就有可能平衡,兩岸關係遲遲不恢復的話,台灣就很可能倒向美國,「當台灣沒有選擇,只能倒向美國的時候,中國大陸到底是佔便宜還是吃虧?中國大陸自己要評估。」

相對而言,台灣也有改善兩岸關係的急迫性,從李明哲事件到巴拿馬斷交,兩岸關係不斷地傳出壞消息的情況下,這個感受越來越強,同時他更強烈地認定,為了掌握「同屬於兩岸的戰略主動」,對彼此都有利,雙方都要能「容」,即尊重對方的核心價值,台灣就是民主選舉,大陸就是兩岸同屬一中。

黃介正進一步說明,大陸要能包容台灣的民主機制,套用蔡英文的話,也就是「透過民主機制形成的集體意志」。畢竟她贏對手309萬票不是沒有意義的,台灣人不會因為大陸高興就選誰,不高興就不選誰,「我們又不是香港。」

蔡英文能夠贏那麼多票,「(中國大陸)有沒有權力要求她全部抄襲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才要跟她交往?」

黃介正接著話鋒一轉,「台灣方面也要認清,完全的對抗是否對台灣有利?」因此也要能包容「兩岸同屬於一個框架」,他表示這和蔡英文提出的新模式概念相同。

就算新政府打死不承認兩岸同屬一中,但兩岸需要一個可運作的階段性框架,一定要在一個框架內才能夠維繫關係的話,就坐下來談這個「階段性的互動框架」,他強調,「兩岸同在一個框架內的概念,台灣要開始學習接受」,不要全部排除,「因為我們太弱太小,也要聰明一點。」

他分析,蔡英文於日前接受路透社專訪時,主軸談的正是新思維和新框架。

現在就看對岸如何接球。

「既有的框架包括國共和城市論壇,能夠繼續舉辦都是好事。」時值台北上海雙城論壇前夕,黃介正也強調,「最重要還是政府和政府之間的交流,柯文哲沒辦法取代民進黨政府,國共論壇也不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