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鏡週刊
川本如何描寫這些「失去的城市風景」、「不存在的過往故事」?除了身為「江戶子」的掌故記憶之外,他還發揮專長,從大量電影、文學作品之中,擷取與景點相關的片段,雜糅成文,極其細膩。
台灣讀者知道川本三郎這位作家,多半因六年前「新經典文化」所出版的《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
1969年,25歲的川本經過前年口試失敗後,再接再厲,終於進入《週刊朝日》(後轉《朝日雜誌》),當上了一名記者。當記者,是他在大學時代看到自由記者從越戰現場不斷拍攝發表的照片後,唯一的生涯想像。
進入媒體之時,正值憤怒爆發,全世界青年大造反的六○年代。在日本,安保鬥爭、安田講堂事件、聯合赤軍事件、三里塚反成田機場事件……接踵而至,東京街頭硝煙瀰漫,到處是示威遊行,到處是路障石頭、對峙的學生和警察,川本穿梭街頭巷尾,到處採訪新聞。三年時間裡盡情燃燒青春,更從電影、爵士樂、小劇場裡不斷汲取養分。
飽含柔情的眼睛與文筆
1972年初,他為了「隱匿消息來源」的記者倫理,堅持不肯供出一名殺警「思想犯」請他代為保管的「臂章」證物,最後遭到逮捕,也被雜誌社解職,從此成一名自由撰稿人,寫評論、隨筆、翻譯度日。
《我愛過的那個時代》寫於1988年,乍看不過就是追憶這段心路歷程,記者生涯始末。卻因為他飽含柔情的眼睛與文筆,透過傷痕累累的青春告白,將那個理想沸騰的年代整個召喚了回來。2011年隨著改編電影、中譯本問世,彷彿疊印了台灣的八○年代,觸動台灣讀者心情,想起許多「革命」往事,乃成為當年極轟動的一本書,到處有人談論著。──川本三郎就此「登台」!
接著的是2016年的《遇見老東京:94個昭和風情街巷散步》。
這書,彷彿旅遊書,無論書名或編排方式,都讓人覺得可以按圖索驥,親臨現場看一看。但假如你這樣做,恐怕要大失所望。原因正如川本自稱,此書乃「已逝風景的型錄」,所列出的景點,僅存在於過去,原樣早已滄桑,都成「昭和回憶」了。
我個人散步的方式有些不同,看著眼前風景的當下,我會想像著背後已經不存在的過往故事……我希望將這些失去的城市風景保留在記憶中。
一代接一代,城市不斷蛻變
川本如何描寫這些「失去的城市風景」、「不存在的過往故事」?除了身為「江戶子」的掌故記憶之外,他還發揮其所專長,從大量電影、文學作品之中,擷取與景點相關的片段,雜糅成文,極其細膩。或許因為這樣,若非嫻熟「東京學」,對東京歷史變遷有一定理解者,較難進入文本脈絡之中,相反地,如果你愛看日本電影,愛讀日本小說,即使很少甚至沒去過東京,竟也能從書中獲得莫大樂趣。
永井荷風以「東京散策」聞名,邊走邊看邊晃盪,老擔心隨著新時代的到來,許多老風景都將消逝,而為新奇事物所取代。川本三郎這個東京人同樣憂慮新舊遞嬗,想方設法留住舊的,即使僅只是記憶中的昭和東京。有趣的是,他所念念不忘的「舊」,正是永井荷風所不以為然的「新」。新變舊,舊換新,一代接一代,城市不斷蛻變,人的溫情與敬意卻始終存在,東京因此偉大了。
今年,大叔又回來了,帶著最新的作品《少了你的餐桌》,原文書名「君のいない食卓」,此「君」字,想成川本過世的愛妻,文中的親人朋友,甚至讀者本人,都無不可。川本似乎特別擅長這種文字遊戲,《遇見老東京》,原文書名「いまむかし東京町歩き」的「いま」,同樣可視為「現在」,也可解成翻書閱讀的「此刻」,想玩這遊戲,得咬文嚼字,得腹有詩書,川本大叔的文字功力,於此小處即可見出一斑。
這本書還是在追憶,追憶他生平所吃過的食物,所以不稱美食,乃因所講的幾乎都是庶民餐飲、日常食品,沒有名廚沒有秘方不講食材作法,更沒有吃進去嘴裡那一剎那的感覺描述,大叔絕不扭捏呼喊:「おいしい~」——無非就是蛋包飯、納豆湯、豬肉味噌湯、鰻魚飯、秋刀魚、炒飯、便當……有什麼好裝表情的!?而川本實在也沒有要講飲食之美,他不過藉著食物,返身回顧人情之美耳:
年過六十後,不論吃什麼都會想起從前。比起往後的時光,過去的歲月顯然長得許多,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實。如今我由衷地認為,食物就是回憶。
大叔是蘿蔔,吸收了一輩子的人生味道。
是的,食物就是回憶!每張餐桌底下都有一段又一段的故事。這當也就是為何我們總覺得遠藤周作、池波正太郎,乃至《深夜食堂》刀疤老闆這些位大叔筆下鏟上的食物特別吸引人,特別好吃的原因。與其說大叔有練過,見多識廣,能言善道,倒不如說大叔用「生命」在看待食物,這當然比小伙子的「生活」美食來勁許多。 蘿蔔本身沒有什麼味道,卻能好好吸收對方的味道,讓我們嚐到好滋味。
川本這樣說蘿蔔,實不無幾分大叔自道的意味。大叔,「想說卻還沒說的還很多」之人。越過了山丘,驀然走進人生下半場。有一點智慧,有一點滄桑;有一點感慨,有一點花樣。更要命的,還有許多矛盾和溫柔。他知道列車終點很快就要到了,有時也懊惱年輕的錯誤,卻多半能欣賞青春的揮霍,傷痕累累終究不願意開口喊痛。
說到底,大叔是蘿蔔,無論身材或本色。吸收了一輩子的人生味道,讓人嚐到好滋味!——川本是大叔,用生命寫了三本書,你也嚐嚐!?
資深編輯人。台灣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肄業,曾任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茉莉二手書店總監,《短篇小說》主編,現任職掃葉工房。以「編輯」立身,「書人」立心,間亦寫作,筆鋒多情而不失其識見,文章散見兩岸三地網路、報章雜誌。著有《生涯一蠹魚》、《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天上大風》、《書人行腳》、《一心惟爾》等。
更多鏡週刊報導
【傅月庵書評】跨越隔行如隔山的限制──《無知者》
【傅月庵書評】此生如鴿,終得歸鄉──《此生如鴿》
【傅月庵書評】現實以外的另一個世界──《1975裂痕》
【傅月庵書評】不信人間耳盡聾──《做工的人》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