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病逝 中國民權之路待續

▲▼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劉曉波於瀋陽病逝。(圖/路透社)

劉曉波病逝瀋陽,其畢生行為不被官方所認同;但中國近年的改變,卻慢慢朝著劉曉波主張的方向邁進。(圖/路透社)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畢生為中國爭取民權的劉曉波昨日因多重臟器衰竭病逝於瀋陽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爭取民權這條路上,劉多次深陷囹圄,如今病逝,中國官方僅簡短於瀋陽市司法局網站告知死訊,從未認同劉的各項主張。但近年中國做出的改變和劉畢生所言可以看出,其實劉曉波等異議人士正在逐漸改變中國。從中國特色的反思到其對政權的敵人意識解套,劉也發現了這點。

中國作家,同時也是知名的人權運動家,亦是呼籲言論自由、人權和自由選舉的《零八憲章》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劉曉波畢生致力於宣傳政治改革及終結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在文學界因著作《選擇的批判——與李澤厚對話》而成名,參與六四天安門事件後多次遭到逮捕,文章被禁,著作多由台灣、香港出版社出版。

▲為了紀念缺席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劉曉波,頒獎典禮期間放了一張空椅子。(圖/翻攝自諾貝爾獎基金會臉書)

2010年劉因「在中國為基本人權持久而非暴力的奮鬥」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然而其時身在獄中,並沒有機會出席受獎,最後將諾貝爾和平獎獻給這些在天安門事件失去生命的亡靈。(圖/翻攝自諾貝爾獎基金會臉書)

中國特色的反思

劉早年即認為現代化是至明真理,私有制、民主政治、言論自由、法律至上。中國不存在理論問題,只有政策問題。全盤西化就是人化、現代化。他認為只有西化,人性才能充分發揮,這不是一個民族的選擇,而是人類的選擇。

所謂的「中國特色」只是傳統,這樣的想法被中國官方通訊社用來批判他的「賣國主義」。然而就中國今年突飛猛進的經濟發展,某方面也建立在相當程度的西化,雖然中國政府仍堅持其「中國特色」,但似已與劉所言不謀而合。

對政權敵人意識之解套

2009年12月23日,劉在獄中發表文章《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曾寫道:「仇恨會腐蝕一個人的智慧和良知,敵人意識將毒化一個民族的精神,煽動起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毀掉一個社會的寬容和人性,阻礙一個國家走向自由民主的進程。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夠超越個人的遭遇來看待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以最大的善意對待政權的敵意,以愛化解恨。

「沒有敵人,也沒有仇恨」,劉感受到檢察官、監獄管教的尊重,稱讚所在監獄的環境與管理,化解敵人意識,也慢慢理解中國政權在各方面做出的進步。

客觀上來看,從1998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做出簽署聯合國的兩大國際人權公約的承諾,到2004年,全國人大修憲首次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了憲法,或許中國的異議人士已漸漸使中國做出了改變,劉也從這個角度理解政權,不再稱其為敵人。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