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荷內‧巴爾第
譯者:陳文瑤
摘自:聯經出版公司 《看懂孩子的畫中有話:跟著心理學家一起進入孩子的塗鴉世界》
●精選摘文
從四歲到十歲之間,小人的變化非常巨大。從一開始由形狀並列組成,到變得更具人形。實作上的缺漏消失了,比例也越來越協調。出現在畫面上的元素清單變長,而且每個元素(臉、手、頭髮、衣服)更為具體詳細。
不過,除非例外狀況,在這整個階段裡,小人是正面朝向我們、站立且不動的。
在這一章,我們首先要探究小人靜止不動的原因。
接著我們會看到,從某個年紀開始,小人動了起來,選擇他要面向哪一邊,而且還帶有情緒。
你的孩子是保守派、冒險派,也是創造派
小人是孩子偏愛的繪畫主題。因此大家對這樣的畫很熟悉,而它的重複性並非毫無根據。
保守派
你的孩子堅持要你唸同一本書、講同一個故事,一字不差。他喜歡規矩,也喜歡重複畫一樣的圖。
羅瑞、揚恩和羅莎莉亞在這張或那張圖裡,重複同樣的公式。羅瑞的小人都有脖子,每隻手有五根手指(他會去數),揚恩的小人肚子是正方形,而羅莎莉亞發現可以用「三角形」洋裝來畫女孩。
▲32a.羅瑞5歲。(圖/聯經出版公司 提供,請勿隨意翻攝,以免侵權,下同)
▲32b.楊恩4.5歲和4.6歲。
▲32c.羅莎莉亞4.3歲。
你的孩子是小人圖的專家
得力於反覆練習,你的孩子建立起一個慣用資料庫,在一般情況下他會按照其中的方法來畫圖。五歲的時候他對太陽、花、正面的房子已經很熟練了,當然還有小人。
• 取得慣用畫法有它的正面意義:可以花較少的力氣快速完成一張圖。
你的五歲孩子畫小人非常快,畫的時候有自信、從容、沒有遲疑,像是信手捻來,或好比他引用著一首背得滾瓜爛熟的詩。
• 慣用畫法也有負面意義:畫圖的方式變得較死板,難以中斷或是改變。
已建立的慣用畫法在一般情況下是效率的保證,但也可能阻礙新技法的學習。
我們很清楚擺脫習慣必須付出有別於平常的努力。
然而,他不能安於現狀
學習過程中的熟練與混亂,讓孩子不得不持續重新調整他的習慣。他處在一個不舒服的狀態,像在一家商店裡,既要滿足客人的需求,又要在改裝工程中自得其樂。他必須一邊拓展一邊有效率地經營。這個發展過程銜接兩個互補的傾向:
• 保守傾向鞏固著已經獲得的技能,並建構出慣用畫法。
• 而另一個開拓傾向則引入新事物,轉化成新的能力。
如果沒有基於探索欲望而加入新元素帶來成長的話,慣用畫法的重複會導致孩子陷入困境。
冒險派
利用反覆練習來鞏固已經學會的技能,這是好事。而離開熟悉的舒適圈,向外探索新的寶藏是進步的不二法門。
所有機會都是探索新事物的好時機。
當他重複自己的圖
我們看羅莎莉亞畫的女孩:一個有睫毛,另一個穿著高跟鞋,有些都有手指,有些沒有。這些差異變化的其中一部分會被保留著,從內部形成繪畫演變的助力。一個簡單笨拙的嘗試如果製造出有趣的變化而且繼續深入,就可能開花結果。一個變化會接二連三帶動其他轉變。
比較揚恩的兩個系列。在很短的時間裡他的公式已經有所發展:頭髮的存在變得普遍,頭和身體的比例因為腿部拉長而變好。
當他複製
複製不是什麼好事,不會帶來任何個人創造力甚至會造成阻礙。一般認為的說法是,一方面,缺乏自主性的複製會束縛並限制了孩子;另一方面,內在豐富性的自由表現能帶來滿足感。
然而:
• 相較於自由發揮,複製在心理上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來符合原型。
• 複製可以讓孩子脫離與個人慣用畫法自說自話的情境。
• 複製有助於發現新的畫圖方式。
孩子很容易發覺複製是進步的有效方法。當他看到隔壁同學的圖比較好看,他就照樣複製一張,而他是對的。
抱持半吊子心態複製隔壁同學的方法應急,這很糟糕。但是完整複製他的畫則是好的。
這正是何以我們會目睹一張圖引起風潮,受到大眾喜愛且像病毒一樣,在班級或在兄弟姊妹之間傳播(見Zoom)。
Zoom:圖畫是會傳染的⋯⋯但是你未必要替孩子打預防針。
學者加德納(Gardner)的觀察指出這個傳染病是怎麼蔓延的。他想了解一個四歲半小女孩舒拉在家畫的圖是如何進步的。他首先想到的是舒拉繪畫技巧的發展,接著他思考:「如果想找到原因的話⋯⋯將周圍環境對她的影響優先列入考量,難道不是更為合理嗎?」(見他的書第11 頁)。
他研究了她哥哥畫的圖以及他們家裡有的書之後,發現小女孩複製了哥哥的畫,而哥哥的畫是從家裡一本兒童圖畫書複製出來的。
整條作用鏈是這樣的:家庭的一個圖形原型在環境裡出現(圖畫書),哥哥複製以後,形成第二個潛在的原型,接著舒拉把它複製出來。
當他在私下的習作裡做實驗
孩子會私下實驗新的、未曾發表過的圖。
回應大人要求的小人畫,以慣用畫法處理,在畫的過程中不必擔心失敗。這些小人畫跟古典肖像畫相似,人物靜止、朝向正面、細節很多。
而不打算公開的習作,用的是還在發展的畫法,不確定每一筆畫下去是否成功。
它們都沒那麼「精雕細琢」,但是較為創新,裡面的小人有動作,或是呈現特殊的姿態。
而經過多次練習,當小孩認為他的圖已經達到標準了,就會驕傲地展示出來。
當他展現出變通力
我們已經看到,孩子想畫出某種東西的念頭總是超過他實際的繪畫能力。為了讓圖畫切合心裡的想法,慣用畫法必須持續修改、調整。某一種程度的變通力(允許改變)必須對僵化的習慣(傾向保守)進行反擊。
以下的圖表提醒我們,這種變通力從繪畫初期就已經出現了。
創造派
卡密洛夫-史密斯(Karmiloff-Smith)的實驗指出,變通力奠基於創造力,會在五歲到九歲之間發展。
畫個不存在的東西給我
五歲到九歲的孩子應該會畫小人、動物和房子,接著畫不存在於我們的世界的小人、動物和房子。經由圖畫分析指出,對五歲孩子而言,所謂不存在的東西,是少了一個元素或是元素形狀被改變(比如小人少了一條腿或是小人的頭是正方形);而對九歲孩子來說,則多了一個元素(兩個頭的小人、有翅膀的房子),或是元素改變(比如小人有著動物的身體)也算數。
五歲到九歲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五歲幼兒會畫小人,但無論是引導圖畫的心理表徵 ,或是完成圖畫的方法都無法進入他的思考裡,所以他無法改變小人的模樣。這個觀察是有模糊地帶的,因為我們看到,任何年齡的孩子都有能力調整他們的畫法,在他們的圖畫上添加新的元素。
九歲時,得力於新的抽象能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操縱其心理表徵(他可以畫出一個小人和一隻動物,把頭和肚子分開,顛倒元素次序,虛構出一個獸身小人。)他也能夠把重心放在畫圖過程,改變畫法來呈現他思考的結果。
這樣的變通力是創造力的要素之一。
創造力是什麼?
創造力是完成一件獨創作品的能力,同時能夠針對問題的限制隨機應變。
從1950 年代開始,我們認同基爾福(Guilford)的主張,即創造性格是一種「擴散性」的思考形式,因為它朝著各種無法預料的方向發展,而且對一個單一提問能產出多重的獨特見解。
陶倫斯(Torrance )以這些研究為根據而建立出「陶倫斯創意思考測驗」。
在圖形領域裡,創造力由三則子測驗來評估,我們將它歸納如下表。
透過三則子測驗的表現,可以得出符合四種創造力要素的四個指標。
這些測驗的運用指出,創造力的發展有其停滯期:接近七歲入學時、九歲左右或十歲。
剛入小學的時候,孩子面對基礎學習和適應新規矩的努力可能會阻礙他創造力的發揮。接近十歲,創造力的降低可能是呼應形式邏輯思維發展的尖峰期。
爸媽的疑問
會畫圖的小孩創造力就比別人好嗎?
這個問題後面藏著另一個更基本的問題:良好的技巧跟創造力的關係是什麼?毫無關係、正面,或是負面(有個蠻普遍的想法是,繪畫技巧的學習會阻礙創造力)?
已發表的研究比較傾向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正面的:良好的繪畫技巧有助於創造力的表達。
爸媽的疑問
我應該要買一塊繪圖板給小孩嗎?
孩子擁有各式各樣可操控的螢幕,而使用方式會改變他們大腦的運作。他們拿著遙控器選台、同時進行多種操作,快速做出選擇等等。
相對地,緩慢的活動比如畫圖變得無法跟上他們的心理狀態:「這太慢了!」
中世紀的安菲姆用手在樺樹皮上刻畫(見圖66),十九世紀的小孩用粉筆或炭筆在房子牆上塗鴉,現代的小孩拿彩色筆畫在紙上,而二十一世紀的小孩使用數位繪圖板。有何不可?
★本文經聯經出版公司授權,摘自《看懂孩子的畫中有話:跟著心理學家一起進入孩子的塗鴉世界》
★一歲半的寶貝交出他人生的第一張抽象畫,你視若珍寶的收藏它,隨著孩子長大,逐年累積成一整櫃子的作品集。然而,除了「哇,好漂亮!」的讚嘆外,你真的看得懂這些「蝌蚪人」的構造,了解孩子為什麼老愛用同一種顏色,明白他們不同年齡階段的嘗試與進步嗎?
您有滿腹媽媽經、爸爸經想大聲說出來嗎?《ETNEWS新聞雲》親子版歡迎您來分享育兒心得,灌溉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來稿請寄「parenting@ettoday.net.tw」,並請註明「個人簡介」。本報保留篩選、修改權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更多孕兒、婆媳、婚姻相關話題(報喜文、集氣文、抱怨文等),歡迎加入「歐膩的育兒媽媽經~姐就是要碎碎唸」臉書社團一起交流討論,也歡迎大家秀出任何寶寶照、懷孕照、個人美照跟臉友分享。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