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自治式「探索號」下水 南海首潛4500公尺試驗

大陸自治式「探索號」下水,南海首潛4500公尺試驗。(圖/翻攝自新華社)

▲中國自治式水下機器人「探索號」。(圖/翻攝自新華社,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自主研發自治式水下機器人「探索號」,24日在南海北部展開首次試驗性應用,預計水下作業時間20小時,最大作業深度可達4500公尺;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同日在南海一冷泉區進行下潛作業,目標是採集冷泉區生物,尋找冷泉噴口。

據新華社報導,在「科學號」遠洋綜合科考船的後甲板上,科考隊員做好了「探索號」下潛的所有準備工作。「探索號」長約3.5公尺,寬和高約1.5公尺,四個紅色魚鰭狀的螺旋槳裝置分別位於它的前部和靠近尾部的位置。

船舶抵達指定位置後,科考隊員拉緊止蕩繩,甲板上用於起吊大型裝備的A架緩緩將「探索號」吊起,A架向外擺出船舷,並將「探索號」緩緩放入水中,科考隊員抽掉纜繩和止蕩繩,機器人開始自主下潛。

▼科考隊員將「探索號」吊起。

大陸自治式「探索號」下水,南海首潛4500公尺試驗。(圖/翻攝自新華社)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宏宇介紹,「探索號」進入水面後就和母船之間沒有纜繩連接了,在水下按照預設程式自主工作。自治式水下機器人和遙控無人潛水器的區別是:自治式水下機器人無纜,調查範圍較大;遙控無人潛水器和母船之間有纜繩相連,可搭載作業設備較多,擅長展開精細調查和作業。

在首次試驗性應用中,「探索號」將在水下工作20小時,前10小時對地形進行聲學掃描,範圍大概是4000公尺×2000公尺,後10個小時進行光學拍照,航行速度稍微慢一點,範圍大概是600公尺×300公尺。

據瞭解,此次「探索號」對南海一冷泉區進行較大範圍調查後,科考隊員將確定研究價值的所在,並用「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展開調查。冷泉不只是探尋天然氣水合物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能夠進一步研究全球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媒介,而冷泉中所溢出的 CH4 和 CO2 更是可能造成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

▼科考隊員將「探索號」緩緩放入水中。

大陸自治式「探索號」下水,南海首潛4500公尺試驗。(圖/翻攝自新華社)

「科學號」目前正在南海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2017年南海綜合考察航次,「探索號」是此專項下,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水下自治式機器人。

冷泉是一種以水、碳氫化合物(天然氣和石油)、硫化氫、細粒沉積物為主要成分,溫度較低,是與海水溫度相近的流體,主要分佈在被動陸緣和主動陸緣斜坡海底沉積面之下冷泉是繼海底熱液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二者都反映了海底的極端環境,但同時在這種環境中又有大量的生物,是目前地球科學的研究重心。

▼中國「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

大陸自治式「探索號」下水,南海首潛4500公尺試驗。(圖/翻攝自新華社)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