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重層嚇阻」怎麼做?國軍沒共識 先編入軍語辭典

國軍「漢光33號」演習實兵演練,蔡英文(圖/記者季相儒攝)

總統蔡英文。(圖/記者季相儒攝)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民進黨政府執政後,提出「重層嚇阻」的新防衛固守戰略,國防部甚至在國軍軍語辭典增訂重層嚇阻名詞,其內涵為「以多層次時間與空間的聯合戰力作為,依威脅模式,以有效與節約的火力,逐次削弱犯敵能力與企圖,使敵忌憚高昂戰爭成本,產生嚇阻效果」。但實際面來說,國軍目前對於如何建構重層戰力、達到嚇阻目標,還沒有共識。

隨著時代演進,國軍戰略方針也不斷調整,前總統蔣介石時代的「確保台澎金馬、伺機反攻大陸」、蔣經國時代「攻守一體」與「制空、制海、反登陸」,到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時代,改已以「固守」、「嚇阻」為戰略主軸。「重層嚇阻」是蔡英文政府藉由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在國防上提出的革新指標,考量國軍能力、國際現勢及台灣處境,在內部研討、學者建議下,將「有效」嚇阻改為「重層」嚇阻,盼陸、海、空都具備嚇阻打擊能力。

國軍「漢光33號」演習實兵演練,蔡英文(圖/記者季相儒攝)

何謂「重層」?學者建議加入網路cyber、專家批舊酒裝新瓶

根據《聯合報》報導,淡江戰研所助理教授黃介正認為,國防部對重層嚇阻的定義,算是較清楚的概念界定,符合國軍目前建軍方向。但重層代表有效果、有火力並逐次削弱意涵,是以冷兵器硬殺為主要思考,認為重層嚇阻除時間、空間外,應也包含網路cyber。

但有將領認為,重層嚇阻與前參謀總長霍守業提出的「拒敵於彼岸、擊敵於半渡、阻敵於灘頭」的概念類同,與馬扁執政時的有效嚇阻、防衛固守,或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相去不遠,其實就是舊酒裝新瓶。

國軍「漢光33號」演習實兵演練,蔡英文(圖/記者季相儒攝)

將領指出,「嚇阻」首選應是源頭打擊,國軍要有能力直接攻擊、反制敵陣,逐次投入兵力。以北大西洋公約國對嚇阻的2個選項為例,第一是拒止,讓敵人下不了手,典型範例就是刺蝟戰術,如台灣本島部署飛彈。第二則是懲罰,讓敵人認為或許會得逞,但會付出慘痛代價,甚至同歸於盡,因此選擇停手,典型範例就是毒蠍戰術;國軍有特種飛彈,國防部曾在立法院表示有能力拒敵千餘公里之外,不讓戰爭帶入台灣本土。

將領說,刺蝟戰術成本高,毒蠍戰術相對較低。以台灣的財政狀況,無法長期維持高昂的拒止成本,卻又不能採取低廉、恐同歸於盡的毒蠍戰術,如何「嚇阻」成為國防建軍的兩難困境。重層嚇阻能否提供新的戰術觀念,解決這個困境,精確定義與範圍還在摸索。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