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我匿名」同志醫3大點聊同性戀捐血 網推爆:心裡有點酸

捐血示意圖

▲衛福部疾管署研擬,將男同志捐血禁令放寬為「5年內沒男男間性行為」即可。(圖/達志/示意圖)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一名男同志發文說,生日當天打算捐血,但諮詢他的女護理師說,「你知道你不能捐血嗎?為什麼要浪費我們的時間」,並被趕下車,引發討論。對此,一名同志醫師提出自己對同志捐血的看法,並列出三大項討論,獲讚優質好文。有網友說「有一種被科普的感覺」、「心裡有點酸,謝謝醫師」。

原PO在「Dcard」社交平台發文表示,當下跟護理師說「我不知道同性戀不能捐血」;對方回,「下去吧,自己記得跟贈獎人員說你沒睡飽8小時,喔對了,祝你生日快樂,呵呵。」他表示,回家後到房間蓋上棉被,「我想,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那位護理師的嘴臉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名同志醫師則發文說,「我是在醫學中心工作的醫師,同時也是個沒有出櫃的同志,由於醫界實在太小又很保守,出櫃相當於往自己身上貼撕不掉的標籤,很多同志醫師都選擇隱藏,原諒我也必須匿名。」

同志醫師認為,對捐血護理師來說,聽到「我是(有性行為的)男同志,我要捐血」,就好比急診醫師聽到「我先來的,為什麼他先看」一樣令人火大;雖同理心和溝通能力也是醫護人員的專業素養,但臨床上千奇百怪的情形真的太多了,醫護人員遇久了也會煩,是人都有情緒。

▼▼同志醫師坦言,目前愛滋感染族群中最大宗的的確就是「男男間性行為」。(圖/達志/示意圖)

gay,男同志,同性戀。(圖/達志/示意圖)

他表示,「或許你會覺得『這麼基本的知識、注意事項都有寫』怎麼還能不知道?然而,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對一群人來說的常識,對另一群人來說可能是新知,宣導本來就不是最好的防範方式,所以才要層層把關。」

同志醫師把該議題拆成三個問題,分別是「同志是不是愛滋危險族群」、「男男性行為者為什麼不能捐血」以及「這個規定是不是歧視」,這是三個最常被拿來爭論的議題。

同志是不是愛滋危險族群?文中提到,「精確地來說,同志不是危險族群,但男男性行為者(尤其無套)是,至於女女性行為則非常安全(所以也不會禁止捐血)。」

文中表示,目前愛滋感染族群中最大宗的的確就是「男男間性行為」,「即便我是同志,但我不會去扭曲這個事實。不過承認這個事實,並不代表歧視、也不帶有任何道德批判意味,因為『沒有人必須因為生病,不配被治療甚至活該被歧視』。」

同志醫師表示,「男男間比較常進行肛交(至於有沒有比較常無套,我不敢肯定),而醫學已經證明肛交(被插者)的風險比陰道交高很多,所以如果異性戀進行肛交,風險和男男沒有差別(可是男女之間肛交只規定1年之內不得捐血)。」他說,請大家支持PrEP(預防性投藥)等先進預防措施,讓同志也能享受和異性一樣安全的愉悅。

第二,男男性行為者為什麼不能捐血?同志醫師說,HIV有所謂的空窗期,目前台灣的捐血檢驗技術已採用NAT(病毒核酸擴增檢驗),把愛滋的空窗期降到11天(以前是3周到3個月)左右,所以只要捐血者11天內沒有感染,大概都是安全的血(其他血液疾病也有各自的檢驗)。

▼同志醫生聊同志捐血獲推爆。(圖/達志/示意圖)

男同志,同性戀,出櫃。(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他指出,過去有些人怕自己得愛滋,又不敢去篩檢(怕被發現),所以改用捐血的方式等血液中心通知,這其實非常糟糕,等於是犧牲輸血者的安全;現在衛福部規定愛滋病毒檢驗結果不會通知(其他檢驗如果陽性都會通知),「所以拜託不要再用這種方式驗血了,不但沒效,也會惹惱醫護人員。」

至於男男性行為不得捐血的規定是不是歧視?他表示,現在很多人都喜歡說「你把歧視無限上綱」、「來互相歧視啊」,其實大家根本沒搞清楚「歧視的定義」。他解釋,一般而言,歧視指的是「弱勢族群因為自己的身份,權益受損或是被強化負面形象」,相關的論述可參考作家朱家安的文章;所以就「權益受損」來說,不得捐血其實不算什麼歧視,因捐血不是什麼權益,「除非你覺得捐血換來的紀念品是無可取代的」。

文中提到,就科學的角度來說,其實11天以上沒有進行性行為,捐血造成的愛滋感染機率已經很低,有沒有必要註記「終身不得捐血」?「老實說,台灣是少數這樣規定的國家,日本、美國、加拿大只要一年內沒有男男性行為就可以捐;而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甚至不管你是不是同志,只要近期沒有危險(無套)性行為就一視同仁,而這些國家也沒有因此增加輸血風險。」

他表示,今年2月,疾管署已研擬放寬為「5年內沒有男男性行為就可以捐血」,「科學數據就擺在那,剩下的就是人性和政治問題了,有些人覺得『不捐又不會死』,但有些人就是覺得『明明是健康的血,硬要貼標籤很莫名』,只能等社會觀念慢慢進步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