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傻分不清楚 台媒最常搞錯的一拖拉庫外國地理

▲壯觀的「尼加拉大瀑布」,不在尼加拉瓜!(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壯觀的「尼加拉大瀑布」,不在尼加拉瓜!(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朱錦華/特稿

大約十年前,我寫過一篇標題為《你可以愛理不理的外國地理》的文章,抱怨台灣媒體對外國地理傻傻分不清楚。十年過去了,這種現象非但沒有改善,甚至隨著媒體生態的改變,變本加厲。

世大運目前在台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但相對的,台灣有看見、或願意看見全世界嗎?台灣政府、產業界、文化教育界一直喊「台灣要有國際觀」。但口號喊了幾十年,「有國際觀」仍然只屬於一小撮精英分子。大多數人只想「全世界看見台灣」, 自己卻不想(或懶得)去看見全世界。

當然,作為打開「國際觀」的一扇窗口,媒體要負部分責任。媒體基於所謂「鄰近性」的特質,絕大多數人關心國內新聞、多過外國消息,許多人對外國的歷史地理、國家狀況搞不清楚,全世界皆如此,不足為奇。但媒體在作出相關報導時,卻有必要搞清楚。這是起碼的專業要求,也是閱聽者的信賴所倚。

遺憾的是,許多台灣媒體並未在這方面展現出他們應有的專業。光是以外國地理這一項來說,從幾十年前起就一直「混」到現在,而且隨著網路崛起,媒體大爆發,結果越「混」越嚴重。以下就是一「拖拉庫」台灣媒體最常搞錯的地理名詞。

1  巴勒斯坦(Palestine)VS巴基斯坦(Pakistan)

這是早年女主播最常搞混的兩個地名。我就曾聽過有女主播播報過「以色列戰機攻擊巴基斯坦」這種讓人啼笑皆非的新聞。稍為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兩個八竿子也打不上的國家,以色列幹啥要打巴基斯坦?而且,飛機飛那麼遠,有足夠的油料飛回來嗎?

2  摩洛哥( Morocco)VS摩納哥(Monaco)

前者在北非。後者位於法國南部。摩納哥由於是一個小小的公國,平常新聞不多,許多人沒聽過,因此常有媒體工作者 把Monaco誤譯為「摩洛哥」。其實,摩納哥有不少名人和著名事物。女星葛麗絲凱莉(Grace Kelly)就是摩納哥王妃。著名賭城蒙地卡羅(Monte Carlo)是在這裡,一級方程式(F1)賽車也有摩納哥站。

3  斯洛伐克(Slovakia)VS斯洛維尼亞(Slovenia)

斯洛伐克本來跟捷克「在一起」,國名是「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但中文世界普遍只譯「上半身」的捷克,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斯洛伐克」是「啥米碗糕」。隨著蘇聯共產集團瓦解,1992年斯洛伐克跟捷克「分手」, 獨立成兩個國家後,斯洛伐克才漸漸為華人世界所知。

斯洛維尼亞之前是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的加盟共和國之一。南斯拉夫分裂後,斯洛維尼亞在1991年獨立。由於獨立的時間距離斯洛伐克很接近,兩國的英文名字前4個字母Slov又完全相同,所以不少媒體人經常搞混。不過最近情形好一點。因為川普的太太、美國第一夫人梅蘭妮亞正是斯洛維尼亞人,讓這個東歐小國知名度提升不少。

4  塞維爾(Sevilla)VS塞爾維亞(Serbia)

我必須承認,要分辨這兩個地名還真有一點難度。塞維爾(或譯塞維亞)是西班牙南部的藝術名城。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可能對這個地名多一點認識,因為羅西尼有一齣膾炙人口的歌劇,名字就叫《塞維爾的理髮師》(Il Barbiere di Siviglia)。

塞爾維亞則是前南斯拉夫聯邦的六個加盟共和國之一,也是南斯拉夫內戰的主角。強人狄托逝世後,南斯拉夫聯邦瀕臨瓦解。當中最強大的塞爾維亞為了阻止其他加盟共和國成員脫離聯邦獨立,發動了多場戰爭,包括鎮壓境內科索沃人獨立的「科索沃戰爭」(Kosovo War)。

另外,有些媒體的編輯、記者或編譯三不五時張冠李戴,或自創新名詞,屢屢鬧出笑話。以下是幾個代表性例子。

5  尼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vS尼瓜拉瓜大瀑布

這絕對是一個英文程度不好、又懶得查證的譯者當初鬧出來的笑話。後來又有許多英文程度不好、又懶得查證的媒體工作者跟進,於是這個荒謬的錯誤就一直流傳到現在了(你在網站和YouTube上搜尋還可以找到一拖拉庫)。稍為有點知識的人只要跟蔡英文總統的貓一樣:想想也必定會懷疑:一座位於美、加邊境的瀑布,怎麼會跟一個中美洲國家的名字同名?

尼加拉瓜的英文是Nicaragua,「尼加拉大瀑布」(正確唸法是「尼亞加拉」)的英文是Niagara Falls,兩者乍看之下有點像,但其實差異還是很大,如果當初的譯者仔細看清楚一點,就不會鬧出這個在台灣流傳不輟的笑話(連劉寶傑在節目中也一再說錯)。

6 馬奇諾防線VS馬其頓防線

馬奇諾防線(Maginot Line) 是指在法國東部所建的一道堅固防禦工事,從1929年起建造,至1940年大致完成,防線主體長達數百公里,並以建造者:時任法國陸軍部長安德烈․馬奇諾(André Maginot) 的名字命名。

不過多數台灣人對這個名詞還是相當陌生的,因此許多媒體人都唸成比較順口的「馬其頓防線」,當中包括TVBS的女主播以及談話性節目《關鍵時刻》的來賓。當然這也是鬧笑話,因為馬其頓在東歐,並非在法國。

7  百慕達三角VS百慕達三角洲 

「百慕達三角」(Bermuda Triangle)是指位於北大西洋的馬尾藻海(Sargasso Sea)、由英屬百慕達群島、美屬波多黎各及美國佛羅里達州南端形成的三角區海域,因為經常發生超自然現象及違反物理定律的事件而知名,台灣一直以來都譯成「百慕達三角」,並無爭議。但最近不知哪些人、哪根筋不對,頻頻出現「百慕達三角洲」這個譯名!連TVBS、東森兩家電視台都不例外。

這是相當離譜的。因為「三角洲」(Delta)是一個很普通的地理名詞,意指「河口的沖積平原,是一種常見的地表形貌」。著名例子如「尼羅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最重要的是,它是在地面上的,「百慕達三角」則是指一片海域!請注意,英文原文是Bermuda Triangle,不是Bermuda Delta,所以,不能譯成「百慕達三角洲」!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