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或是互相威脅! 18張照片帶你看中印衝突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One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這是一句常見於英語讀物的俗諺,而在為中印爭端做說明也似乎是這樣,鏡頭留下的畫面,比言語更能闡述雙方各自不同的堅持與相應的行動,所以接下來就讓照片來說話。

▼解放軍派兵前往邊境區域,雙方爭的就是這些窮山惡水。(圖/CFP/視覺中國)

中印邊界。(圖/CFP)

▼印度士兵在錫金(sikkim)山區透過簡易護欄跋山涉水。(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印度錫金。(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與印度錫金邦邊境的乃堆拉山口(Nathu La Pass)。(圖/CFP/視覺中國)

▲▼中印邊境乃堆拉山口。(圖/CFP)

▼事實上,兩方士兵的關係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差,1印軍5日在印度獨立70周年祭紀念日上,還與解放軍士兵進行了非正式的交換糖果活動。難過的是,事件爆發的兩個月中,雙方只有這一次氣氛較為緩和。(圖/CFP/視覺中國)

中印邊界。(圖/CFP)

▼與上述活動相比,解放軍日前針對中印對峙的軍演,就顯得強硬了許多。圖為大批解放軍車輛翻山越嶺進入西藏高原,並且展開遠火、火箭炮與加榴炮等打擊演訓。(圖/翻攝自中國軍網,下同)

▲▼ 中印在西藏邊界對峙,解放軍西藏軍區在高原演訓場進行多彈種精確打擊實彈演練,參與的的包括遠火、火箭炮與加榴炮等炮兵分隊。(圖/翻攝自央視)

▲▼中印在西藏邊界對峙,解放軍車輛大批翻山越嶺進入西藏高原,並且展開遠火、火箭炮與加榴炮等打擊演訓。(圖/翻攝自中國軍網)

▲▼ 中印在西藏邊界對峙,解放軍西藏軍區在高原演訓場進行多彈種精確打擊實彈演練,參與的的包括遠火、火箭炮與加榴炮等炮兵分隊。(圖/翻攝自央視)

▲▼中印在西藏邊界對峙,解放軍車輛大批翻山越嶺進入西藏高原,並且展開遠火、火箭炮與加榴炮等打擊演訓。(圖/翻攝自中國軍網)

▲▼中印在西藏邊界對峙,解放軍車輛大批翻山越嶺進入西藏高原,並且展開遠火、火箭炮與加榴炮等打擊演訓。(圖/翻攝自中國軍網)

▲▼中印在西藏邊界對峙,解放軍車輛大批翻山越嶺進入西藏高原,並且展開遠火、火箭炮與加榴炮等打擊演訓。(圖/翻攝自中國軍網)

▲▼ 中印在西藏邊界對峙,解放軍西藏軍區在高原演訓場進行多彈種精確打擊實彈演練,參與的的包括遠火、火箭炮與加榴炮等炮兵分隊。(圖/翻攝自央視)

▼解放軍除了進行多次軍演之外,也將大量物資運送至前線。圖為一批紅旗-16防空導彈系統正由火車載往西藏地區。(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中印即將開打?近日各大網路曝光解放軍行駛在西藏高原地區的列車,正運送一批紅旗-16防空導彈系統。(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中印即將開打?近日各大網路曝光解放軍行駛在西藏高原地區的列車,正運送一批紅旗-16防空導彈系統。(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除了這些「動武」行為之外,雙方也進行了不少「口水戰」。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曾表示,印度強到可戰勝任何入侵者。(圖/達志影像)

▲印度總理莫迪。(圖/達志影像)

▼印度外交部長史瓦拉吉(Sushma Swaraj)與「夾縫中」的不丹外交部長多吉(Damcho Dorji)會面。(圖/CFP)

▲▼中印對峙之際,印度外交部長史瓦拉吉(Sushma Swaraj)與不丹外交部長多吉(Damcho Dorji)會面。(圖/CFP)

▼大陸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日前表示,「印度輸定了,洞朗駐兵每天至少10人生病,對峙都很吃力,別說還要跟中國真的開戰。」(圖/翻攝自《環球網》)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圖/翻攝環球網)

▼中國駐孟買前總領事劉友法在節目上針對中印問題一事發表看法。(圖/翻攝CGTV節目《對話》)

▲大陸駐孟買前總領事劉友法。(圖/翻攝CGTV節目《對話》)

綜合目前的消息來看,由於軍力差距懸殊,印度要主動開戰的可能性極低,所以主動權目前在中方手上,就看北京高層的耐心有多少,只望雙方這次能和平收場。

▼雙方士兵在乃堆拉山的互動。(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中印,中印邊境,納土拉山,Nathu La。(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路透社供《ETNEWS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路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NEWS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NEWS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