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生病了會看醫生 心理生病了你敢不敢求醫?

▲▼ 樂觀的人也有可能罹患憂鬱症。(圖/路透社)

▲ 身體生病了會看醫生,心理生病了你敢不敢求醫?(圖/路透社)

記者林書荷/專題報導

人的一生難免都會有生病的時候,身體不適會去看醫生,那心理生病的時候,會不會求醫呢?一般人對短暫、普遍、與個人特質無關的事物不會感到自卑,那是因為知道流鼻水或咳嗽總會好起來,而且人人都得過。不過,由於對精神疾病的了解較少、社會上普遍不多加談論,精神病似乎成為一種禁忌話題,也令求醫成為了許多人不敢做的事。

身體生病的時候,你可能會說,「不好意思,我今天感冒,不方便見面」、「我發燒了,無法上班」,但是心裡生的時候,有多少人會說「我精神狀態不佳,不能赴約了」或是「我需要療養我的精神健康,下周才會回來上班,希望到時能恢復到100%的狀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活調適愛心會」的理事兼志工隊長吳章安曾經因為工作壓力罹患憂鬱症。他原本是一間公司的副總,得到憂鬱症前的人生一帆風順,直到工作的挫折令他開始胃痛、失眠,才發現情況非同小可。他受訪時表示,「我那時吹到風都感覺到痛」、「生病的人會將這種感覺無限放大」反映出精神疾病巨大的影響力。

▼ 「生活調適愛心會」理事兼志工隊長吳章安與妻子章秀桂。(圖/記者關卓琦攝)

▲憂鬱症專題,愛心會康復病友,志工隊長吳章安,妻子章秀桂。(圖/記者關卓琦攝)

你只是心情不好 ── 真的嗎?

有時一早起床覺得全身無力,總覺得今天「心還沒準備好」無法面對任何事情?有時因為工作、課業忙得精疲力盡,夜晚卻輾轉難眠?身邊的人或許會說「放輕鬆」、「別想太多」,而你也可能安慰自己「最近壓力比較大」、「這個關頭過了就會好」,但你知道自己始終無法擺脫這樣的感受。諮商心理師許皓宜表示,若持續兩個星期都感到鬱悶,可以找人談談;但若持續下去,可能就有輕度憂鬱症的傾向。

人們能夠從9大指標中自我檢視,包括情緒低落、明顯對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體重急遽下降或上升、嗜睡或失眠、動作遲緩、容易疲倦或沒有精神、否定自我價值或產生強烈罪惡感、注意力不集中或遲疑不定、經常出現負面想法,上述若有5項符合,而且維持兩周以上,就需要尋求協助。

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任醫師劉宗憲表示,判別一般情緒低落和憂鬱症可用「ABCD」的方法。A代表情緒(Affect),像是憂鬱、焦慮、暴躁。B代表行為(Behavior),一般情緒低落不會影響日常行為,飯還是會吃、班也會上;憂鬱症是一種病,腦內化學物質分泌失調,可能影響行為,使人無法照常運作。C代表認知(Cognition),情緒低落的人反應和記憶力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憂鬱症患者則有可能變得遲鈍、容易分心。D則代表驅力(Drive),憂鬱症患者可能對任何事情都失去興趣、行動力降低。若ABCD都有出現,加上時間超過兩周以上,就可能患上憂鬱症。

▼ 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任劉宗憲醫師。(圖/記者關卓琦攝)

▲憂鬱症專題,松德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宗憲醫師。(圖/記者關卓琦攝)

「精神病」的厚重標籤

「愛心會」的吳章安受訪時侃侃而談,當初罹患憂鬱症的他每天關在家中、躺在床上動也不動。他說,當人連躺著都感到痛苦,才體會到什麼叫做「生不如死」。吳章安表示 ,一開始完全排斥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他找了各種理由、看遍各大門診,想要證明自己是得了生理方面的疾病,甚至嘗試透過脊椎穿刺尋找病因,一度希望自己罹患「越嚴重的病越好」,來解釋為何無法工作、走路、開車等原本習以為常的事。只是,所有醫師都告訴吳太太,「你先生身體沒病,所有數據都正常,他要看的是身心科。」

吳章安的太太張秀桂是他的生活和精神支柱。她受訪時以「晴天霹靂」來形容得知丈夫罹患憂鬱症的那一刻。「精神病」對那時的她來說是個難以承受的標籤。張秀桂表示,丈夫住進精神科病房的那一天,她轉頭看向門禁森嚴的病房,心裡想著「完了,我們家出了一個瘋子」,原本美滿的家庭彷彿瞬間崩塌。

精神病泛指一切影響精神狀態的疾病,它們攸關一切與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變化。「精神官能症」是最常見的精神病,大致可以分為焦慮性疾患、精神官能性憂鬱症、身體型疾患(身心症)等。憂鬱症病程約9到12個月,先天原因包括基因遺傳,或是執著、自我要求嚴苛的性格;後天原因則包括工作壓力、人際關係挫折、喪親等,導致生理失調,包括食慾不振、失眠等。

▼ 劉宗憲醫師表示,樂觀的人並非不會得到憂鬱症。(圖/記者關卓琦攝)

▲憂鬱症專題,松德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宗憲醫師。(圖/記者關卓琦攝)

台灣人對於精神門診的態度與趨勢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呼籲,人們不需為罹患精神病感到羞恥。它是個健康問題,就像心臟病或糖尿病。世界衛生組織說「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健康。」(There is 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人們是否依然刻板地認定,去看精神科的人神經質、軟弱、玻璃心、草莓族、難相處、或是情緒不穩定……?

劉宗憲醫師表示,由於經前症候群、產後憂鬱症、更年期憂鬱症等生理因素,普遍來說女性較容易患上憂鬱症。不過,從願意就醫的人統計,女性患憂鬱症機率比男性高。另外,心理上男女都承受到因人而異的有形和無形壓力。

重度憂鬱症的好發年齡大約為40歲,台灣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因此老年憂鬱症也很常見,老年人因為憂鬱症而自殺的比例約為10萬分之30。上述「ABCD」方法的C所代表的「認知」功能的下降,在老年人身上容易被搞混。由於憂鬱症患者可能從原本的精明性格變得遲鈍,因此老人憂鬱症往往會被誤認為假性痴呆(失智症)。

另外,家人、好友的角色十分重要,或許無法理解憂鬱症患者的感受,但是能夠以傾聽、陪伴者的身份,敞開心胸地守護。劉宗憲醫師表示,多數初次來看診的病患有家人陪同,不過是否單獨進診間就看當事人的意願。他說,急性期時,親友能做的就是給予陪伴、傾聽,不需特別勸說或教訓。身邊的人也可以幫忙引介有憂鬱症患者看醫生,協助盡早就醫。

吳章安成功走出憂鬱症陰霾,夫婦倆在「愛心會」持續幫助許多人。張秀桂一路走來吸收許多憂鬱症方面的知識,但也坦言至今仍無法了解丈夫患病期間到底「在想什麼」、是什麼感受,表達出無數家屬的無助與困惑。

▼ 吳章安表示,生病前若是100分,現在的他就是200分了。他說,康復後的自己比以前積極,勇於學習、樂於幫助他人。(圖/記者關卓琦攝)

▲憂鬱症專題,愛心會康復病友,志工隊長吳章安,妻子章秀桂。(圖/記者關卓琦攝)

「心感冒了」

在21世紀的自由社會中,人們對於「精神官能症」的了解還有待加強。建議焦慮症患者「放輕鬆」、憂鬱症患者「樂觀一點」是極其淺陋的。劉宗憲醫師表示,樂觀的人並非不會得到憂鬱症,「等到他生這個病時,他的腦袋就不樂觀了」。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受訪時表示把憂鬱症當做「心感冒了」就比較容易理解,有人天生免疫力較差,所以容易感冒。同樣的,有些人的心容易生病。後天的話,有人可能忘了蓋被子所以感冒了。同樣的,人也可能遇到了什麼事情導致心生病。沒有人可以保證這一次感冒好了後,以後再也不會感冒,心理生病也是同樣的道理。

吳章安的故事是對憂鬱症患者的鼓舞,這個例子證明許多事,其中之一就是憂鬱症是有辦法走出來的。2008年吳章安居住的公寓後山發生了土石流。後山的施工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於是決定回台南老家養病。環境的改變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加上按時服藥,吳章安逐漸重拾運動和生活,最後擺脫憂鬱症。吳章安表示,生病前若是100分,現在的他就是200分了。他說,康復後的自己比以前積極,勇於學習、樂於幫助他人。

吳章安表示,對抗病魔的經驗告訴他,若是積極面對,很多可怕的事也不那麼可怕了;越是想要逃避的事物,越要積極面對。吳章安的故事還證明,思維調整的重要性,當人還沒得病時,就該正面思考、勇於嘗試新事物。他表示,「愛心會」鼓勵患者每天做一件不同的事,上班時換一條路走、改變家中擺設等小事,也都會帶來新的感受。不改變,則永遠困在負面思維的循環中。

▼ 越是想要逃避的事物,越要積極面對。(圖/路透社)

▲▼ 樂觀的人也有可能罹患憂鬱症。(圖/路透社)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