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捏陶」穩定病情 思覺失調患把不安藏在「尖角」裡

2017年09月12日 13:02

▲思覺失調自殺率高常人100%,「陶藝」穩病情卻藏小巧思。(圖/記者嚴云岑攝)

▲衛福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師邱碧霞帶領陶藝訓練班已有3年的時間。(圖/記者嚴云岑攝,下同)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罹患思覺失調症的順子(化名)曾因沒有規律服藥、情緒控制不穩多次進出醫院,加上社會對精神病患認知的偏差,一直無法找到工作,所幸在衛福部八里療養院陶藝工作隊的幫助下,學習捏陶技術並找到興趣,至今已有多項作品出售,讓他找回自信,至今已超過3年沒有發病,還曾獲得台北富邦銀行公益基金會身心障礙才藝獎。

衛福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師邱碧霞表示,思覺自調症患者因有幻聽症狀,加上所聽到的話語常為負面內容,包括在社會上的無價值感,以及自我排斥等,讓他們的自殺率比常人高出100%。但也因為聽到的聲音比別人多,造成他們思緒較為「飛躍」,創造力也較一般人佳,因此在製作陶藝上,常會做出讓人驚艷的作品,而作品中的某些「部位」,也都情緒上的投射。

邱碧霞提到,思覺失調症患者對外界有極高的防禦心,一開始接觸陶藝時,若作品主體為房子,時常會看不到門窗,「他們做了很多小動物,卻把他們關在裡面,有點可惜」。此時老師通常介入,幫忙開門開窗,患者便會在屋頂上創造出「尖角」,投射他們的不安與防禦心。

▲思覺失調自殺率高常人100%,「陶藝」穩病情卻藏小巧思。(圖/記者嚴云岑攝)

▲思覺失調症患者順子帶著「愛的城堡」作品出席記者會。

順子帶了「愛的城堡」出席記者會,尖尖的屋頂特別顯眼。他表示,這件作品講述的是家庭,城堡外有玫瑰花瓣,裡面有許多小狗小貓,是想營造出溫馨可愛的氣氛。順子解釋該項作品的創作宗旨:「家人是我們的避風港與住所,不管我們變成怎麼樣,家人對我們的愛會變質,在復健的過程中有了一些成果,有了榮耀之後,父母的臉上也會有笑容,這就是我們給他最好的回報。」

衛福部八里療養院主任張自強表示,院內收治的病患,有99%為思覺失調症患者,在服藥達到穩定控制後,院方就會依恢復能力讓他們參加工作隊,透過多元化的復健治療幫助病友恢復、提升生活能力。

▲思覺失調自殺率高常人100%,「陶藝」穩病情卻藏小巧思。(圖/記者嚴云岑攝)

▲衛福部八里療養院主任張自強與社工展示病患作品。

八里療養院除了陶藝班外,還有手工皂、拼布與縫紉等課程供病患學習。張自強提到,能進入縫紉隊的病患,須為情況穩定、手眼協調好與對色彩他配有一定認知,舉雙面手工帽為例,通常是一人負責裁剪、一人負責縫紉,需要2~3為病患搭配,一週工作5天才能完成一頂帽子。不過在經過訓練後,病患狀況會越來越穩定,有些甚至可以長達1年沒有發病。

衛福部醫福會今(12)日舉辦職能復健產品成果展記者會,現場展示八里療養院、桃園療養院、草屯療養院、嘉南療養院和玉里醫院5家精神專科醫院的精神病友職能復健產品及成果,希望民眾以實際的購買行動來支持康復之友,也來讓精神康復者能繼續在進入競爭性職場的道路上,有更多的機會作相關準備。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