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語列入國小必修,教育部希望學生能多了解台灣的多元文化。圖為新住民們身著家鄉傳統服飾的舞蹈表演。(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新住民語列入國小必修課,與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一起「母語」,教育部更表示,很歡迎有興趣的人來修非母語的課程,「主要是想讓大家對彼此的文化有了解」。不過目前的合格教師只有1375人,卻有2664名教師的需求,教育部表示,會先以補助交通費的方式,讓現有老師分擔課程需求。
為了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文化、同儕之間的文化,重視其他人的不同、學習包容,新住民語列入12年國教課綱的必修課程,不過這也引來「增加學生壓力」的反彈聲浪;有老師認為,不只是新住民語,母語教學根本就是一場騙局,「一星期一堂課能教什麼?」累了老師也累了學生,還有小學校因為比較偏遠,無奈的說「就算是閩南語的老師也很難找」,更不用說多開幾門其他的語言課了。
▲有新住民背景的學生人數大幅成長。(圖/移民署提供)
不過「新南向」已經是不能擋的趨勢,雖然學生人數逐年下降,但擁有新住民背景的學生卻成長4倍,根據教育部統計,93年的全國國中小學生人數是284萬,新住民只有4萬6,但105年在學生人數已經大幅減少、只剩下186萬時,新住民的學生人數卻成長為19萬6;雖然隨著少子化、外配減少,新住民的學生數量也趨緩,但還是維持在10%的比率,大專校院也紛紛開設「東南亞語課」、搶進商機,讓學生學母語勢在必行。
但有些學校則表示「樂觀其成」,雖然現在師資不到位,但「學校裡有很多新住民的孩子」,如果能讓大家一起上課、互相了解,對孩子的人格養成也很有幫助;「還是希望教育部不要限制學生的選課」,雖然母語是希望學生能了解自己的語言,不過既然都開設新住民語的課程,也可以跟社會公民結合、介紹東南亞文化,不但補足一直以來缺少的課程需求,也能讓語言更有趣。
▲新住民的節慶也能為台灣帶來不同文化的風貌。圖為潑水節。(圖/記者謝婷婷攝)
根據新住民族群分布,教育部預估將開越南、印尼、泰國、緬甸、柬埔寨、菲律賓、馬來西亞等7國語言,逐年擴大到3338班、增加2664名新住民語教師;目前的1千名教師看起來暫時足夠,但各國語言的師資人數差異太大,最多的是越南語,印尼語佔第二,但印尼語就已經顯得不足,更不用說其他不到30人的語言師資,最後萬一課沒開成,學生明明母語是泰語,卻要選擇「越南語」,反而變成一場笑話。
教育部則表示,目前除了積極培育新任師資之外,也鼓勵新住民、新二代來參與教師研習,取得學分與證明之後,就能進行教學,「由母語人士來教母語,不但解決師資問題,也能讓大家都更了解彼此的文化」;另外,也鼓勵師資生選擇新住民語當第二專長,「有著教師資格、又能教母語,對老師、學校都是雙贏」,至於現階段的方案,會以遠距教學、跨校開班、補助老師交通費的方式,先填補缺口。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