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朗對峙結束20多天...印度又向邊境增兵「劍指中國」

2017年09月19日 13:30

▲▼中印,中印邊境,納土拉山,Nathu La。(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中印邊境示意圖。(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和印度上月底才剛結束洞朗軍事對峙,印方日前突然又向尼泊爾和不丹的邊境增派「駐邊境部隊」(印度稱呼SSB)。由於上述邊境地區位於印度東北部正好鄰近洞朗對峙的地點,儘管印方宣稱,「新的任務是要打擊反印武裝勢力」,然而組建專門情報部門與增調至少650人的「大動作」也引發外界諸多聯想。

根據了解,駐邊境部隊隸屬印度內政部,直到2017年全軍共有67個營以及76337名現役人員,若與正規國防軍相比更像是「皇協軍」。這支部隊曾經參與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依照官方說法,當時政府高層研判「中印未來可能再次爆發衝突」,於是要求軍方務必時刻做好「游擊戰爭」的準備。

游擊作戰的關鍵在於「兵民合作」,印度政府意識到應該擁有一支部隊深入中印邊境地區執行挑動民眾反華情緒,同時分發武器從事軍事訓練以備解放軍攻佔這些地區之後,能夠持續抗戰潛伏執行「敵後武裝鬥爭」。SSB便是一支具備上述功能的特殊部隊。

▼中印在邊界錫金段洞朗地區對峙,不丹夾在兩國之間。(圖/翻攝自中國外交部)

▲▼中印在邊界錫金段洞朗地區對峙,不丹夾在兩國之間。(圖/翻攝自中國外交部)

▲▼中印在邊界錫金段洞朗地區對峙,不丹夾在兩國之間。(圖/翻攝自中國外交部)

印方針對調兵一事宣稱,由於印度阿薩姆邦的反抗軍「波多民族民主陣線」(NDFB)活躍於不丹和印度的邊界,甚至襲擊不丹民眾,加上印尼邊境的居民飽受人口販賣的迫害,印度政府決定派兵進駐「確保當地民眾安全」。再者,印度和尼泊爾與不丹的邊界分別長達1751和699公里,「地緣遼闊的關係」增派人力協防也是合情合理。

至於印度媒體方面,各家報導的篇幅都不多,只有部分引述官方說法後續也無多做解讀。不過早在今年7月中旬,印度官方其實已經公開調兵計劃,當時也有印媒報導只是政府一直沒有實際行動,當時正值中印洞朗對峙期間,然而就在計劃停滯的兩個月內事情突然出現轉機。

首先是中印洞朗對峙和平落幕,尼泊爾和不丹始終保持中立,其次是8月中旬中國副總理汪洋訪問尼泊爾期間,雙方談妥一系列合作。本月6日尼泊爾副總理兼外長馬哈拉更是訪問中國,各種跡象都指向中國和尼泊爾的關係正在加強,這對印度而言相當不是滋味。再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本月才剛訪問印度,雙方都傾向要在印度的東北部合作開發,此次調兵正好能夠呼應日印合作的潛在意圖。有分析指稱,安倍此次訪印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夠鞏固印日關係共同抗衡中國。

▼印度總理莫迪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圖/美聯社)

▲中印戰爭,中印,習近平,印度,印度總理。(圖/美聯社)

然而對尼泊爾人而言,SSB的進駐似乎只是加據仇恨的蔓延。今年3月這支部隊才在Anandabazar鎮向一群人開火導致一名尼泊爾人喪生,當地民眾也曾向媒體控訴,「印度人只是要在我們的家園展開反華活動,支持老和尚與信眾在尼泊爾搞『藏獨』!」此外,也有分析解讀印方的行動指稱,向尼泊爾和不丹邊境地區派遣SSB「顯然就是間接針對中國」。

關於針對中國的解讀分析指稱, 印度調兵的目的在是想加強對不丹和尼泊爾邊境地區的控制,隨著洞朗危機解除中國對尼泊爾和不丹的影響力上升,「這讓印度感到憂心,甚至洞朗危機的主要原因也可說是來自印方長期以來的擔憂。」簡單而言,中國和尼泊爾的互通引起印度的警惕。

此外,印度針對尼泊爾和不丹的控制開始走向表面化,莫迪上台原本講究「軟控制」,然而眼看軟控制無效只能通過強硬手段。再者,洞朗危機解除之後「也不意味著中印關係出現新的危機」,印度的調兵將對中印邊境產生多大影響還有待觀察。

▼中印洞朗對峙期間,印度外交部長史瓦拉吉(Sushma Swaraj)曾與不丹外交部長多吉(Damcho Dorji)會面。(圖/CFP,下同)

▲▼中印對峙之際,印度外交部長史瓦拉吉(Sushma Swaraj)與不丹外交部長多吉(Damcho Dorji)會面。(圖/CFP)

▼中印邊境示意圖。

中印邊界。(圖/CFP)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